宮女,打翻了她一碟子糕餅,讓主子在襄嬪面前丟了臉面。此時還有什麼可說的,只有打,芳常在心地仁厚,只責了她二十杖。”
“只是明蓴年紀幼小,經不得這些,當晚就發起高燒來。管事姑姑來看了,說明早上就叫挪出去。我那天晚上心驚膽戰,不住地給她敷冷帕子,誰知她還是沒了氣息。”。
窗外驚雷聲聲,水流如注一般地從屋簷上傾瀉下來。
我和錦姑姑面面相覷,彼此都是臉色青白,氣色不定。
“我剛唸了一聲佛,眼淚水嘩嘩地往下淌,也不敢哭出聲來,誰知過了半刻,她又開始呼吸,第二天早上竟醒了過來,我好說歹說地去求管事姑姑,總算沒叫她挪出去。”。
“她過了半月才好。那時候就和我說,錦姑姑,我以後有了出息,定讓你過上好日子。我那時候只以為她在說玩笑話,跟她說,蓴丫頭,你好好地當差,到年紀放出去也罷了,不要再出事。”
“只從那之後,她就跟變了個人似的。德妃娘娘過生辰,滿宮的人都去送禮,她竟瞞著芳常在,自己悄悄去進了一份,從此便得了德主子的青眼,直接被調去了永和宮。”。
“德主子寵她得很,宮裡人有的笑她背主,也有的說芳常在無用,留不住人。我只知道,過了不到半年,笑她的人都沒了聲兒,芳常在過了不久,也就病歿了。”。
說道後來,她仰起臉來,感嘆道:“宣妃娘娘,那著實是個異數,我瞧著上上下下,就沒有人不喜歡她的,幾人能做到這般?宮裡人人謹言慎行,就她處處出挑出格兒,還從來沒錯了大褶子。人人都說她受寵,我卻曉得她是不得不為,不得不進……我只盼著她事事順心,平安如意罷了。”
我手心冰冷,臉上卻在發燙,我聽見自己顫抖的聲音:“您也是如此——你既對她有救命大恩,便也是我的恩人。”。
窺探
弘暉篇 第三十三章。
愛,就是永遠也不用說對不起。——《愛情故事》。
我又向錦姑姑打聽了許多關於阿蓴的往事。其實要說起來,她才是阿蓴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在她病重垂死的時候不計後果地照料了她。後來改變阿蓴命運的則是太后,不管原因如何,她始終像體恤女兒一樣庇護了阿蓴近十年,我對她也暗存感激之意。至於給予阿蓴榮華富貴的皇帝——我就完全無感了。
無論他為阿蓴和她的家人帶來了什麼好處,他做這些事的本來目的,也只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意願。
我由此開始反思自身,我這麼貿貿然地回到清廷,貿貿然地對阿蓴示好,其實我的行為,是不是也和父皇是一個模式呢?。
看起來,我為她捨棄了很多,付出了很多。
但事實上,她的生活並未因我的到來而發生什麼改變。陛下看重的是她的美貌和才幹;皇后看重的是在後宮爭鬥中她的重要作用;熹貴妃依舊看她不順眼;她的家族依舊在催促著她早日生下皇子固寵……我對她來說,實則全無益處。
就連我對她的愛情,也是不敢說出口,不敢讓她知道的。
說出口就會給她帶來危險,讓她知道了她必然會拒絕。
只能保持這我自己也討厭的曖昧姿態。
錦姑姑出宮較早,出宮後許給的人家也是旗人中的殷實人家。據她所說,在她出宮的時候阿蓴給她送了一筆禮金,到阿蓴成為端嬪之後,也數次派人賞她錢財,不知為何,阿蓴晉升為宣妃後,反而與她沒了聯絡。
我和錦姑姑心中都明白,太后薨後,阿蓴看著風光無限、頗得聖寵,內裡其實是步步小心、暗藏危機。她已是不敢再與舊日恩人有所關聯,生怕她的仇人拿錦姑姑開刀了。
錦姑姑生活無憂,但在夫家地位不高。我把她留在王府中做管事姑姑,平日許她回家,有閒暇時再到王府當差。她引以為榮,激動萬分,對我叩謝數次,我拉她不及,也只能苦笑著避了。
宮女到歲數就應該出宮,或嫁人或另謀生計,得以超齡留在宮裡的,或者出宮後竟還回宮伺候的,都是莫大的恩寵。錦姑姑為這麼一件小事欣喜萬分,我瞧了只覺得她可敬可憫。
我從出生起,就是主子,是人上之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溫和有禮,其實從來沒有把這些下人放在心上。不單單我是如此,我從小到大接觸的人裡面,旗人瞧不起民人,貴族瞧不起平民,修道者瞧不起普通人,都是常事。
為著阿蓴的緣故,我第一次意識到,這些小人物也有其可愛之處。他們也有權利享受這個世界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