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多數時候是關機的。”榮波說完,看了看周圍的其他同事,“島上的雷達站和PAC導彈的雷達,就是敵人的眼睛,不打掉他們的眼睛,我們做什麼都在人家的監視之下。”
“要說著眼睛,敵人的E-767和E-2C全是眼睛,我們打的過來麼?人家十幾架預警機監視我們,即使沒島上的雷達,我們還是被監視,還是拿預警機下手。”蘇劍是想把很貴的預警機給打下來幾個,這樣就在心理上打擊了敵人,空戰的戰局好起來,對海攻擊對地攻擊也就容易的多。
防空警報響起,飛行員都豎起耳朵聽內部廣播,看看領導點誰的明讓誰上天。內部廣播裡傳來團長的命令,“1號待命機組起飛,目標一架RF-4E偵察機,正從東海上空飛來,前來偵察我軍部署情況,命令你們務必擊落這架入侵敵機,現在登機起飛,其他待命人員繼續保持戰備狀態。”
每次值班都要分幾組,1號待命機組是在下達命令後最先起飛的機組。負責對付單個或小批敵機,應付突發事件以及小規模戰鬥,如果一個機組能解決,團部就不派其他機組,用不著一箇中隊或者一個團全部起飛。現在已經不是冷戰時代,用不著一有事全團全隊的起飛。
“不錯,又打靶。”榮波拿著頭盔就往機庫跑。他就喜歡打沒有武器的偵察機,那東西太好打,即使自己格鬥技術攔截技術不好,也不至於被偵察機擊落。
榮波仔細一想,今天和他一起值班的是副中隊長項廣,不知道戰鬥中誰能撈到這架敵機。上了天在說吧,團指揮部會分配目標的,估計不會分給自己,自己都擊落兩架偵察機。副中隊長項廣還沒擊落過敵機,偏心的團長應該讓他開火。管他,先上天碰運氣吧。
飛行員沒耽誤幾分鐘時間就駕機升空,向東航行準備對一架敵偵察機進行攔截。
副中隊長項廣駕長機在前,榮波駕僚機跟在長機後邊。項廣和榮波都開啟資料鏈,沒接到任何有價值的雷達影象,不知道這架偵察機具體在什麼空域。
“報告,機載雷達沒發現目標,資料鏈未收到有價值情報,請指示目標,完畢。”。項廣馬上向指揮部報告。他不知道團部怎麼知道偵察機的型號,但沒詳細說明偵察機的航線。
據榮波估計,那是偵察衛星偵察到鬼子的偵察機起飛和航向。但衛星不能始終在一個空域偵察飛行,衛星路過鬼子基地的時候發現偵察機,衛星和偵察機的速度都很快,很難準確知道敵機位置。現在偵察機在什麼空域,需要雷達進行搜尋。
空軍的地面雷達站,海航的雷達站在得到衛星偵察到偵察機後一起開機,尋找那架航跡向西的偵察機。預警機也需要從遠處的基地起飛趕往沿海空域,這很需要時間。另外偵察機一般都喜歡低空接近目標,這樣可以躲避開探測距離很遠的地面遠端對空雷達,只有預警機才方便對付那架低空靠近大陸的偵察機。
榮波也沒仔細聽命令裡讓沒讓僚機開雷達,反正也不是對地攻擊,用不著無線電靜默,乾脆把雷達開啟,自己找吧。預警機從起飛前準備,到起飛,再到他們抵達有事空域,那要多長時間?他自己是參觀過空軍的效率的。
有一次他在空軍基地裡看的很仔細,預警機起飛前,地面機務人員要花上很長的時間檢查雷達、通訊裝置,還要檢查發動機,機務人員檢查完飛機後,會排成整齊的隊伍站在飛機前等飛行員和其他空勤人員接飛機。
預警機的空勤人員會戴著頭盔,邁著整齊步伐喊著“一、二、三、四”走到飛機前,然後一個個的進入飛機。在地面上又是試車又是檢查裝置,確認一切安全之後,才緩慢的起飛。如果因為緊急情況而呼叫預警機,他們只會慢慢的飛過來,不慌不忙的穩穩當的當飛過來。如果你一升空執行任務就得到預警機的支援,那一定不是空軍人員動作敏捷,而是碰巧他們在天上值班。(中國的KJ2000和A-50太少,不可能保證24小時都在空中值班)
殲十戰機的JL10雷達調整到下視搜尋模式,兩機稍微拉開點距離,以便搜尋稍微寬一些的空域。這樣做,也只能搜尋到很小的一塊空域。
戰爭中,人、武器、情報是個微妙的三角關係,主要缺少一個因素,這個三角形便不完美。現在武器和人都到位,情報稍微遲到一切,麻煩便來了。
想讓遠端對空搜尋雷達發現在一百米以下飛行的飛機,那要等到飛機距離雷達不足一百公里的時候。偵察機和戰鬥機都是以每小時七百到九百多公里以上的速度飛行,倘若攔截機距離偵察機入侵航線太遠,等雷達發現敵偵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