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訴諸武力,以便先發制人。但今天看來,也並不合算,第一,它使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使美國幾乎眾叛親離!第二,使美國2000多個無辜的好兒女命喪黃泉。第三,它使美國身陷泥沼而不能自拔,且伊戰進一步演變成第二場越戰噩夢,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第四,就算從控制世界的能源——石油——的角度來講,完全有許多其他的渠道和辦法,透過調動大軍發動戰爭的做法,實在是得不償失,簡直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五,就算是此前的一切代價都不計,而且再花上巨大的生命與物力的代價也在所不辭地控制了海灣~裡海~西西伯利亞的世界能源三角(即使那一帶活躍異常的恐怖分子的游擊戰能夠被其徹底根除),但沒準再過上一些年,石油被一種新能源所取代了,那為了控制世界石油所做出的巨大犧牲,不就成了一個歷史的特大笑話了嗎?事實上,目前看來,美國從伊戰中得到的那些蠅頭小利,還遠遠不夠調動航母戰鬥群、調動機步師所耗費的油錢。第六,為一個也許並不值一打的國家而暴露了自己的最新戰法——資訊戰、斬首戰、癱瘓戰、數字化部隊之戰法和作戰理念與樣式,從而給世界各國都免費上了生動的一課,這對美國的安全就有利嗎?故而,當今美國確實亟待需要重新定位它的戰略利益,重新思考它的利益核心所在,否則,美國便可能會無休止地重演那種悲劇:即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其次,美國的戰略利益之核心所指是否具有長期一貫性?當然,所有國家的戰略利益都難以具有長期一貫性,只是美國無疑要表現得更為鮮明而已。因為美國領導人更換的頻率(有時在執政時還可能遭彈劾),幾乎是世界上最快的,且美國的主導政策會每每伴隨著國內極其強大的批評聲浪,甚至伴隨著反對它的遊行示威,故而其許多戰略利益的核心所指都難保長久,一經發生轉化,便需要對政策做出調整,因而缺乏以一貫之的有效性(比如,其政策曾一度扶持過本·拉登,將其捧為了英雄,對此想必美國今天會後悔不已)。加之,其外交政策的一貫矛盾性,使其戰略利益更常常呈現著始終搖擺不定的情形,伴隨著這種情形,每每使美國在陷入悲劇境地,越戰便是明證。

再次,在中國過去貧弱無力的時候,孤立、圍堵中國也許多少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但在歷史大潮將中國再次深情款款地推向世界大舞臺之正中的時候,繼續遏制中國——特別是在其遏制顯得越來越勉為其難的時候——還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嗎(中華文明對以美國為代表的當代西方文明的至關重要性後面再專論)?很明顯,這種遏制政策本身就不再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究其原因,從政治上講,它難以找到令國際大多數國家一致信服的理由;從經濟上講,兩個國家彼此都是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尤其重要的是,中國掌握著足以使美國經濟發生動盪的數千億美元的大量外匯儲備'14' ;從時機上講,陷入尷尬局面的伊拉克之戰與潛在可能陷入的伊朗泥沼,使美國在近期很難充分集中展開對中國的軍事動作,雖然美國一再升高著對華的極富火藥味的調門;從代價上講,美國未必能夠承受得了臺灣危機發展到軍事衝突的地步之時的難以想象的代價,畢竟,中美曾在朝鮮半島一試過身手,想必美國還記憶猶新,中國的軍力絕對是不可等閒視之的,當然,另一方面,如果發生軍事衝突,中國也未必能夠承受得了美國對遠端打擊的有效壟斷而對己所造成的損失和代價。因而,若美中發生軍事衝突,那麼,就很可能會像美國的一些專家所預測的那樣,將是一場有限的軍事衝突,而不會是大規模的戰爭,將是一場適可而止的軍事衝突,這場衝突目前看來最有可能由臺海所引發。那麼,可能由於美國前去幹涉中國內政而被引發的這場軍事衝突,是否真的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呢?

這就牽涉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美國到底是想要芝麻,還是想要西瓜?抑或是同時都想要?——就像目前它在臺海所扮演的角色、所奉行的威懾政策+“模糊”政策一樣。同時都想要,即既要芝麻,又奢望要西瓜,當然符合美國最大化的戰略利益,但問題在於,這種###的局面不可能維持長久(中國對美國的“陽統陰獨”的用心也越來越“警惕”)。因為臺灣問題不解決,中國的發展前景就始終罩在一層陰影之中,就算臺灣不主動威脅大陸,就算它純粹是為了所謂的自由與民主,但它卻無法消除給大陸造成的始終被它所威脅的感覺,更何況臺灣還在到處擴大軍購。有資料顯示,區區小島臺灣是目前除沙烏地阿拉伯之外的世界第二大武器消費國'15'。在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