罱岷顯諞黃稹�
雖然此時商業片為數眾多而且質量都很平凡,可是我們應注意到“墨西哥化”的民族獨立運動卻取得豐富的成果。這場運動是在卡德納斯將軍任總統期間(1936—1940)從電影到各個文化領域中展開的。影片《哈尼齊奧》(1935年攝製)就是標誌這種傾向的一部成功作,尤其是它表現了印第安人的文化。該片由卡洛斯·納瓦羅導演,愛米里奧·費南臺茲(綽號印第安人)主演。後者不久成為編劇,後來當了導演。
1940年和以後十年間,墨西哥電影在企業上與藝術上都有很大的發展,使它到處為人所知。影片產量從27部(1940年)上升到121部(1951年),電影院由830家(1938年)發展到2459家(1953年),觀眾人次由6600萬(1938年)增加到1.62億(1954年),平均每人每年購票7張,接近於歐洲的平均數。造成這種發展趨勢的原因主要由於卡德納斯政府積極推行的保護措施,也由於觀眾愛看本國影片所致(1950年後觀看墨西哥影片的觀眾佔全部電影觀眾的60%)。最後,墨西哥透過輸出影片在西班牙語的影片市場上獲得首席的地位。
綽號“印第安人”的愛米里奧·費南臺茲是墨西哥最馳名的導演,他從1941年攝製《熱情島》起開始導演生涯。兩年後,他拍了《瑪麗亞·康狄萊里亞》一片,以濃重的詩意,細緻地描繪了印第安傭工①的貧困和受壓迫的生活。該片由莫里西奧·馬格達萊諾編劇,加夫列爾·費格羅阿攝影,演員有彼特羅·阿緬達利茲和剛從好萊塢歸來的陶樂萊絲·德爾里奧。這一陣容很有助於這部崇高、感人而有力的作品的成功。費南臺茲一直和費格羅阿合作(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攝影師之一),繼續攝製了很多影片(每年有兩三部),其中應該特別提到的有《一見鍾情》(由瑪麗亞·費利克斯主演),這部影片以墨西哥革命為背景,描述一個農村的愛情故事,很富於詩意;《隱藏的激流》敘述在一個邊遠的窮困地區一個小學女教師同一個封建地主鬥爭的故事。人們還可以看到費南臺茲與費格羅阿在其他影片中的“可喜結合”,在這些影片中,他們依照一種莊嚴的節奏安排壯麗的畫面和過分考究的燈光照明(如《野花》、根據斯坦倍克劇本改編的《珍珠》和《農村的婦女》),但是所有這些影片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格調,這是他導演的那些鬧劇式的故事片(如《墨西哥女郎》、《被遺棄的人們》)所沒有的。1952年後,這位“印第安人”由於過於重複老一套的作法,開始走下坡路。他那部賣弄技巧的《漁網》被人稱為“在強盜窩裡的保羅與維爾基妮②”,該片除了美麗的外景之外,毫無墨西哥的特色。費南臺茲和費格羅阿在國外攝製的那些影片也沒有獲得成功。①墨西哥的傭工(Peón)是替大地主耕作的印第安農奴,他們主要是由於欠大地主的債,無力償還,結果被迫以奴役性的勞動來償還債務。——譯者。
②《保羅與維爾基妮》為法國作家貝爾拿丹·德·聖·皮埃爾(1737—1814)於1787年發表的一部著名小說,描寫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男女青年的愛情悲劇。——譯者。
先前導演過歐里庇底斯、希羅杜和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的胡利奧·布拉喬是《黎明》一片的創作者,這部影片由於布拉喬的敘事手法、他的剪輯技巧和費格羅阿的攝影而大獲成功。可是,布拉喬後來拍攝的影片主要是一些製作精緻的商業片,最典型的就是《眾人之妻》。然而,在他的《瑪麗亞的聲音》一片中,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一個獨裁者的垮臺》一片則勸人棄惡從善。
加林多的努力時間更為久長。在《無獎的冠軍》一片中,他真實地描寫了一個拳擊師的生活道路。在《法庭》一片中,他巧妙地運用移動攝影法來拍攝極長的鏡頭。1955年,他在《偷渡的苦工》這部影片中深懷激情地描繪了僑居美國的季節工人的生活狀況。
羅貝託·加瓦爾頓於1944年開始導演影片,他拍了一部反映農民生活的好片子《茅屋》(根據布拉斯科·伊瓦涅斯①原作改編)。他也同加林多與布拉喬一樣,後來轉而製作一些攝影極美的鬧劇片,如《另一個》(又名《雙重命運》),由陶樂萊絲·德爾里奧主演。不過,他那部《馬卡里奧》卻很有魅力。
西班牙共和主義者的移入給墨西哥電影帶來了首屈一指的路易斯·布努艾爾,他在1946年從美國來到墨西哥,導演了喜劇片《大娛樂場》一片,由裡維爾塔德·拉馬克(阿根廷人)和豪爾赫·內格雷特兩位明星主演,此後他依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