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78部分

選入流得官員,乃是五百五十六人,可是永徽年末到如今,每年銓選入流的官員已經逐年成倍增加,增長速度更是令人瞠目結舌,自去年規定雜色入流,不加銓選,導致去年的入流官員多達的二千多人,陛下,這可是規定人數的四倍啊!別說漕運負擔不起,用不了多久,恐怕朝廷也將會負擔不起啊!”

“兩千多人?”

李治都小吸一口冷氣,不禁皺眉看向李義府。

杜正倫都瞧在眼裡,不禁心想,陛下果然不知,是那皇后與李義府他們在背後作祟。

而那些洛陽官員已經在擦汗了,這事情真是一件比一件大條,若是早知如此的話,他們肯定不願站這裡。同時他們也明白一點,不管是在長安,還是在洛陽,你大爺始終是你大爺。

李義府急忙站出來道:“陛下,杜中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對於雜色入流的評斷,也有失偏頗。”說著,他又向杜正倫問道:“不知杜中書對於韓尚書提拔戶部胥吏入流一事有何看法?”

這個混蛋!韓藝不禁暗罵一句,忍不住道:“那個,李中書,我如今這項上人頭都懸在樑上,我得認真思考漕運一事,無暇估計其它事,你少提一下我,多謝,多謝。”

李治瞧了眼韓藝,心中真是好氣好笑,明明就是你自找的。

李義府道:“我本不想說,是杜中書要提及此事的。”說著,他又看向杜正倫。

杜正倫哼道:“此乃兩碼事,你休要混淆視聽,韓尚書提拔胥吏入流,其中有諸多原因,非一言可道盡。倘若有人殺得一惡人,為民除害,你就要將天下人都殺了麼?”

說得好!韓藝情不自禁的點頭道。

李義府道:“你說我混淆視聽,我看是你強詞奪理。當初我為何要建議陛下讓雜色入流,不加銓選,就是因為以前的吏部銓選制度實為不公。這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吏部當初是如何銓選的?根本就不是唯才是舉,舉賢薦能,而是以高門大姓論之,若出身高門大姓,優秀錄取,關於這點,可查閱科舉改制前,銓選錄取的進士名單,在外等候的進士,幾乎都是寒門子弟,而銓選入仕的,多半都是高門子弟。

而這些高門大姓的子弟,恁地輕鬆的入朝為官,他們又怎會珍惜?拿著朝廷給予的俸祿,卻整日遊手好閒,縱有才華者,也是懶懶散散,連一丁點苦都不願意吃,從而導致,朝廷中官員雖是與日俱增,而朝中人才卻在日益減少,能做事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韓尚書這才只能從胥吏中選拔人才上來,去往西北上任,而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子,個個都努力上進,雖才華橫溢,心有抱負,卻不得為君分憂,如此銓選,理應廢除。”

李義府說得那是頭頭是道,有理有據,只要是人為的,只能做到儘量公平,又豈能做到絕對公平。

其中矛盾也很簡單,以前的宰相那都是貴族出身,貴族當然選貴族,怎麼可能挑選寒門,馬周也是李世民自己發現的,可不是長孫無忌、房玄齡他們舉薦的。

而如今武媚娘、李義府他們的勢力是突飛猛漲,那他們當然對於這種現象不滿,自然要尋求改變。

新勢力的出現,勢必要打破原先的規則,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別看這只是李義府與杜正倫之爭,其背後卻是唐王朝一個非常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將會一直貫穿整個唐朝,主宰著唐王朝的起伏。

杜正倫可也不是善茬,好歹也當了這麼多年的官,如今是有備而來,又怎會讓李義府三兩言就給擊退,不急不慢道:“李中書之言,甚是有理,我不否認有這種情況,但是李中書所為,杜某可不敢認同。銓選的初衷,乃是為朝廷舉賢薦能,評斷一個人賢能才幹,品行德行,這難道錯了嗎?

李中書方才指出其弊,認為銓選不公平,沒有達到舉賢薦能的目的,可是李中書你又是怎麼做的?雜色入流,不加銓選,敢問李中書,這麼做,難道就能夠舉賢薦能麼?真是荒謬,你這分明就是變本加厲,如照你這般做法,將來如那邢江之輩,皆可入流,屆時朝中官員皆是小人、惡人、奸人,國家焉能不亡。

銓選之弊與方才漕運之弊,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銓選本身是沒錯的,錯是錯在那人為之事,而韓尚書說要廢除漕運,是基於他能夠拿出更加有利的方案來,而你這雜色入流,雖然公平,人人都能夠入流,可是朝廷要的是賢能之才,治國之才,而非是郊外那些作坊,只要身體健全就行,可見你這麼做是毫無益處,不但沒有令事情變得更好,反而是讓事情變得更加惡化,你身為中書令,雖知其弊端,卻不顧後果,意氣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