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大家就開始織毯子,織出的毯子要在年節時懸在樹梢上,或給做犧牲的牛披掛。
等草出芽,山上的雪水開始融化,被雪覆蓋的土地也露出來時,女人就知道該種地了。於是,人們在有土的地方開始準備種糧食,這段時間被稱為“阿蒙龍”。等地上的小草長到四指高的時候,就是“阿暴龍”時節了,人們開始篩選小麥、小米、青稞種子,陸續進行栽種。男人先砍燒好火山地,女人隨後背挎放著種子的竹篾籮,去火山地裡播種。
近處遠處的桃花都開了,核桃樹上出現淡綠色的葉子,小羅依鳥開始出現在蒼翠的紅杉樹林裡時,就是“奢久龍”時節到了。女人開始在房前屋後的地上點種一些早熟包穀和南瓜。布穀鳥和黃鸝鳥出現後,就是“昌木蔣龍”時節,身手敏捷的女人在江邊的平地和火山地上,種下晚熟包穀和雞腳稗子等。女人撒完雞腳稗子種後,就知道山上野竹林裡的嫩筍已經長出來,於是大家領著小孩,挎著竹籃去拔竹筍,回家醃製酸竹筍。然後,人們去包穀地裡薅草,一些能幹的女人還到高山裡挖貝母。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八章 獨龍族文化(3)
當地裡的麥子成熟時,因這一時期雨水很多,就是“布安龍”時節了,女人們就要在火塘上方擺放一個大簸箕烘烤收割來的麥子。這時候天氣很熱,人們都喜歡吃酸竹筍湯,而且在鐵三腳上燒水,且水很快就能燒開。等山上的松葉開始黃了,就是“阿送龍”時節。在這段時間裡,女人每天早晨都會到附近的包穀地裡掰下青包穀給全家燒烤來吃,然後去地裡收割小米、摘南瓜。
山上開始下霜,樹葉一天比一天黃時,就到了“阿長母龍”時節。女人們忙著收包穀和牧草;男人則砍來樹杆,搭蓋貯藏用的包穀樓。這時地裡的莊稼都收完了,老鼠會到處找東西吃,人們就在包穀樓的柱子底部捆綁很多荊棘或芭蕉葉,使老鼠難以接近糧食。最後成熟的雞腳稗收割完之後,山上就開始有雪了,女人們會從早到晚去附近的山上砍柴,準備度過寒冬的柴火。
三、獨龍族文面女
獨龍族的男子不文面,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卻要文面,女人文面已成為獨龍族一個奇異的習俗。據說:他們的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新唐書》中的“文面濮”、《南詔野史》中的“繡面部落”,都是稱呼獨龍族的。至於為什麼要文面,說法有很多:有的說是為了防止被外來民族搶去;有的說婦女文面是美的象徵,不文面的姑娘以後會嫁不出去;有的說是為了死後能與靈魂相認;有的說文面可以避邪;有的人猜測說這是作為區別各個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標誌;還有一種說法與原始圖騰崇拜有關,因為在獨龍族的信仰中,人死後的亡魂會化成蝴蝶飛走。至於產生這個習俗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
獨龍族的女孩子長到十二三歲,家裡就開始給她文面。先用竹籤蘸上鍋底的菸灰,在女孩的嘴、鼻樑、臉頰和眉心的四周描畫出一些紋形,然後請一個人手持竹釧和拍針棒沿紋路打刺。刺下一針,血水馬上就會流出來,趕緊把血水擦去,快速地敷上鍋煙灰。等三到五天創口好了之後,皮肉上就會出現青藍色的斑痕,成了擦洗不掉的面紋。
居住在獨龍江上、下游的獨龍族婦女,她們的面紋存在著較大差異,不但圖案不相同,而且面紋的部位也有區別。居住在下游的獨龍族婦女,她們大多隻在嘴唇下部和下巴部分紋條紋,條紋呈上下線形,也有部分人在鼻子下人中部位左右也紋上線形紋理,遠看有點像男人的鬍鬚。而來自獨龍江上游的婦女則是從額頭起,面紋佈滿整個臉部。這裡的一些老年婦女,不但滿臉都是面紋,而且頭髮剃光後,頭上也全是紋上去的黑色紋理。
不過,現在的獨龍族女孩不再文面了,當地能見到的文面婦女已經很少,這一習俗早已不再沿用,據說目前僅有幾十位文面女健在。
四、努瓦獨路娃
獨龍族在祭天神時要進行剽牛活動,而且全寨人都必須參加。大家聚在一起喝著米酒,跳起被稱為“努瓦獨路娃”的殺牛舞。
人們確定好祭天神的日期後,就在前一天準備好滾圓膘壯的黑色公牛。到了這天,男女們斜披著一塊獨龍毯,男子袒露左肩,佩帶弩弓、箭包和挎刀;女子袒露右肩,從四面八方趕到寨子中心的場地。黑牛被拴在場地中央的柱子上,身上還披著一條嶄新的獨龍毯。到場的婦女們在牛角上掛起很多串珠。黑牛被打扮好後,由寨中的老人牽著它繞場6圈,在場所有的人紛紛向牛拋撒糧食。牛後面還走著兩個人,他們抬著一個大鑼,不斷地敲出低沉而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