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蘇聯的經濟、工業實力也有一些,不過再算上中華帝國的那些小弟,世界兩大聯盟的實力看上去還是差不多的。
但戰爭潛力方面,中華帝國已經將以美國為首的聯盟甩到了身後。
而且美國為首的聯盟已經出問題了,小鬍子希特勒在1933年,在選舉中連連獲勝,他所代表的黨派已經贏得了33的選票。
經濟危機的到來,讓德國人開始支援擅長演說的小鬍子。
小鬍子的演講極具煽動力,幾乎除了猶太人之外,其他的群體都能在他所描繪的美好藍圖中獲得一些利益。
德國工人開始指望小鬍子能夠兌現諾言,因此支援小鬍子。
魏瑪政府已經開始走向死亡了。
魏瑪政府是親美政府,因此在魏瑪政府時期,德國是美國一邊的,美國從未想過德國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
但小鬍子的上臺,魏瑪政府的氣數也就快盡了。
不過希特勒上臺後,還有各種阻礙,德國魏瑪政府時期的憲法是很難**的,同時興登堡並不是很支援希特勒。
希特勒在與其他黨派對抗中,得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援。
德皇雖然退位了,但在德國還是有很大權威的,隨著德皇的支援,希特勒迅速取得了立法權。
而立法權拿到手中之後,希特勒就走上了合法的**道路。
——————
第三更到
沒了……
第一卷 第407章 日內瓦裁軍會議
第407章 日內瓦裁軍會議
美國經濟危機,德國自然是一個宰殺物件,美國利用幫助德國還賠款的條件,資本大規模進入德國,德國在戰後完全就是一頭美國的奶牛。
希特勒走向**,則意味著德國將擺脫美國的控制。
德國要想強大,首先就必須擺脫美國的債務,同時停止支付賠款,同時小鬍子希特勒對於法國有著強烈的政府慾望。
他要稱霸歐洲,並擴張出足夠的民族生存空間。
他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開拓德國的生存空間被視為一個很重要的目標,但讓希特勒此時感覺很鬱悶的是,波蘭已經加入了第三世界聯盟,德國向西擴張的道路直接被波蘭堵死了。
然而越過波蘭,就是蘇聯和俄國,俄國也屬於第三世界聯盟,而且是比波蘭還要重要的第三世界成員國。
以此時弱小的德國,要和常設兵力在八百多萬的第三世界聯盟作戰,簡直就是個笑話,此時德國的軍隊才十萬而已。雙方兵力差距是八十多倍。
德國和第三世界聯盟抗衡是沒有好結果的,希特勒已經明確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他覺得德國應該與第三世界聯盟保持一定的友好關係,然後取得歐洲霸權,向非洲、巴爾幹半島等地區擴張。
然後再伺機選擇是加入第三世界聯盟,還是與美國聯合,只看誰能夠給德國更多的好處,德國就和誰聯合,對於德國的軍事實力,希特勒是有極大的信心的。他認為,德國一旦加入某一陣營,必然具備影響戰爭走向的決定性。
希特勒認為這個策略還是很靠譜的,畢竟他一直以來,都在與中華帝國皇帝有私下的信件往來,同時還得到了中華帝國皇帝的資金援助,只要德國能夠在外交上稍微做出些動作,就能夠從第三世界聯盟那裡獲得原材料和軍火供應,從而先打敗周邊小國,再幹掉德國,甚至是幹掉英國。
美國絕不可能再向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以裁判的身份跳上擂臺搏鬥,因為第三世界聯盟此時才是美國的最大的敵人。
如果美國參戰,德國大不了直接倒向第三世界聯盟。
希特勒的想法確實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至少在發動戰爭能夠得到第三世界聯盟支援的方面是對的,也正是和中華帝國的計劃不謀而合的,至於德國最後倒向誰,中華帝國並不是太在意。
甚至中華帝國並不想和德國聯合。
如果說是俄國,此時俄國的經濟被中華帝國高度壟斷,已經是個半殘了,就算是戰後也沒有什麼威脅,畢竟這是一個買辦政府。
至於德國就不同了,若是讓德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在戰後存在,那麼將成為中華帝國的一個新的敵人。
因此中華帝國的計劃是,先穩住德國,讓德國挑動白種人世界的戰爭,讓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聯盟先陣腳大亂,其他的後續再考慮。
蘇聯是首先要滅掉的,日本同樣也是如此。
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