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經平江、常州,渡瓜洲並返回鎮江;第三卷從鎮江脫險,趨真州、揚州、高郵、泰州、通州;第四卷自海上到永嘉,再到福安行在。這些詩篇是他英勇戰鬥的生動記錄,顛沛流離的真實寫照,崇高精神的具體反映。他以工整的筆跡,抄錄在潔白的紙上,以便後人讀之,知道他的遭遇,瞭解他的心跡。在通州,他寫過一篇《指南錄自序 》, 這時他感到意猶未盡, 又增寫了一篇《後序》, 序中對在真州時與兩淮制使“約以連兵大舉”,以為“中興機會庶幾在此”,可是旋即幻滅,這使他感到無限惋惜。他歷述自己九死一生的情況說:
餘之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詆大酋當死;罵逆賊當死;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去京口,扶匕首以備不測,幾自頸死;經北艦十餘里,為巡船所物色,幾從魚腹死;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徨死;如揚州,過瓜洲、揚子橋,竟使遇哨,無不死;揚州文天祥傳 ?102?城下,進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圍中,騎數千過其門,幾落賊手死;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夜趨高郵,迷失道,幾陷死;質明,避哨竹林中,邏者數十騎,幾無所逃死;至高郵,制府檄下,幾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亂屍中,舟與哨相後先,幾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無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與寇往來其間,無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幾以不納死;以小舟涉鯨波,出無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他自己說,“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這實在一點也不誇張。雖然遭遇如此,他丹心未改,表示要“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生無以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 ”,這種精神實在可欽可佩。這是一篇千古的雄文,英雄的浩歌,幾百年後,還閃爍著光芒!
不久,元軍進行新的部署,伯顏進入臨安沒留多長時間,就回大都去,留下忙古歹鎮守浙東,唆都鎮守浙西;阿剌罕、董文炳繼續攻佔浙、閩州縣;師夔、李恆則進兵江西。另一路元軍由鄂州南下,去年年底開始圍攻潭州,知潭州李芾堅持抵抗了三個多月,後來城破全家殉節。 接著, 袁州(江西宜春)、 連州(廣東連縣)、衡州(湖南衡陽)、郴州相繼降元。六文天祥傳 ?103?月間,廣州守將也投降元軍。文天祥開督府於廣州的計劃無法實行了。於是改以南劍州(福建南平)為同督府。
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安出發,十三日到達南劍州。南劍是閩江上游劍溪、沙溪的會合處,依山建城,地勢非常險要,素有“八閩屏障”的稱號。文天祥在這裡建立了同督府,親自草擬檄文,號召天下義士參加勤王義軍。
各地的英雄豪傑、忠義之士見到了檄文,特別是聽說文天祥親自主持,紛紛響應。他們從四面八方趕到南劍州,每天從早到晚,絡繹不絕。這次組建義軍的聲勢和規模,比當年在江西贛州組織勤王軍大得多。投效到文天祥軍中的,既有文職官員,富有謀略的知名人士,也有久歷戎旅的戰將。
在文官中,繆朝宗和趙時賞很受文天祥的讚賞。繆朝宗是江淮人,曾經知梅州(廣東梅縣)。 文天祥在平江時,他曾來投效,這次又從婺州趕來拜見老上司。他為人精練實幹,孜孜奉公,在督府任環衛官,主管督府軍器。趙時賞是宋朝宗室,曾值寶章閣,任軍器大監,在旌縣(安徽旌德)做縣官時,曾以一縣的力量抵抗元軍,立過軍功。臨安陷落後,他輾轉入閩。投效督府後,他自帶一支偏師,獨擋一面。
武將中著名的有荊湖宿將鞏信,他是奉朝廷命令文天祥傳 ?104?帶部隊來歸文天祥指揮的,在督府擔任都統制、江西招諭使。他久歷沙場,沉著勇敢,又富有謀略。另一個叫林琦,曾招集赭山義軍到餘抗投文天祥,臨安陷落後,帶領水軍在海上抗元。這個人既能帶兵,又有文才。這兩員武將,很受文天祥的器重。
福建許多著名的地方人士,也紛紛投入督府。泉州老儒陳龍復,曾任州縣官多年,以清儉著名,很有聲望,他在督府中任參議官。長溪青年謝翱,擅長文章,聽說文天祥開府南劍,也紛紛來投奔。他們的參與,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投奔的人越來越多……
文天祥原來的部下,也紛紛前來。劉沐在江西家鄉組織了大隊人馬,特地趕到福建。另外一些人,則在江西準備迎接文天祥。
文天祥不僅在福建徵兵,還派人四處活動,募兵籌餉,聯絡民間武裝。杜滸是天台人,便被派到浙東,呂武被派往江淮一帶……
大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