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高瞻遠矚,未雨綢繆

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對武漢的戰略性地位有了清醒的認識,對日軍針對大武漢地區的戰略性進攻作戰也作了較有預見性的研判,並將這些認識和判斷透過多種渠道與國民政府進行了積極溝通。早在1938年初,毛澤東等中共高階領導人就提出了保衛武漢的戰略計劃,2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保衛西安、武漢戰略計劃及我軍將來之行動問題的指示》,指示明確指出,日軍將集中力量進攻武漢等地。在作戰指導上,建議〃用正面之陣地戰,配合兩翼之運動戰〃、採用戰略性內外線結合作戰,即〃部署足夠力量於外線〃以〃配合內線主力作戰,增加敵人困難,減少自己困難,造成有利於持久戰之軍事政治形勢。〃這些建議高瞻遠矚,可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沒有認真聽取和積極採納。在3月中共中央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的電報中明確提出,〃要求動員全國武力、人力、財力、物力為保衛西北,保衛武漢而戰〃。董必武也撰文強調,〃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佔重要地位的武漢,有遭遇北平、上海、南京等城市同樣命運的危險,而保衛大武漢就成為目前政治上一個最迫切的任務。〃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在抗戰期間發表的一篇著名文章,構思宏大、針對性和指導性都很強。在1938年6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制定保衛武漢戰略方針時,周恩來將其中的精髓和要點向當時代理李宗仁擔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的白崇禧作了介紹,後者為此特地與蔣介石進行了溝通。後據程思遠的回憶,〃在蔣介石的支援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並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值此制定作戰方略的關鍵時刻,周恩來等也在《我們對於保衛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中指出,〃保衛武漢最好的方法,是能夠將敵軍擊敗和消滅在一切進入武漢的門戶之外〃。

徐州失守之後,中共中央再次明確提出,當前緊急的任務是〃保衛武漢,保衛全國,用一切方法削弱敵人,加強自己,克服一切困難與動搖,以持久戰最後戰勝敵人〃。當6月12日江上重鎮安慶失守之後,刊登在6月15日《新華日報》上的一篇社論大聲疾呼,〃輕視武漢之重要,將給第三期抗戰以重大的損害〃。

隨著戰事的演進和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共產黨及時調整了戰略方針,在強調保衛武漢的同時,也強調要避免條件尚不充分具備的決一死戰,更不能機械地死守、死保。7月7日周恩來發表了題為《論保衛武漢及其發展前途》的重要文章,在依然認為要以〃最大的決心〃實施武漢保衛戰的同時,也指出了〃在萬一不利的情況下轉移作戰地區〃的可能選擇。8月,毛澤東等在《關於保衛武漢的方針問題的指示》中強調,〃保衛武漢重在發動民眾,軍事則重在襲擊敵人之側後,遲滯敵進,爭取時間,務須避免不利的決戰,至事實上不可守時,不惜斷然放棄之〃。

應該說,這些認識和調整是基於十分冷靜和客觀的判斷的,既符合當時中國抗戰敵我力量對比依舊比較懸殊的實際,也符合對日抗戰持久作戰的總體戰略思想,併為後來的實踐證明是非常正確的。

//

抗日救亡的領路人

會戰準備和爆發之後,中共組織領導了大規模的宣傳動員活動,積極動員和引導各界、各階層的民眾投身於保衛大武漢當中。

在8月初中共中央的指示電中就明確指出,〃保衛武漢重在發動群眾〃。

〃戰爭的偉大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抗日救亡運動在武漢會戰期間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其中中國共產黨人扮演了非常突出的甚至關鍵性的角色。在中國共產黨人的積極領導、引導、宣傳、鼓勵和參與下,會戰期間,長江兩岸各大中城市和縣鄉中的各界、各個社會階層的民眾都被廣泛發動、組織甚至武裝起來,形成了前方後方一體、軍隊民眾一心共同抗敵的壯觀景象。

從組織力量上看,當時的武漢集中了我黨一大批優秀領導人和幹部,其中包括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鄧穎超等,在他們的直接領導和指導下,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中共中央長江局、中共湖北省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與此同時,《新華日報》、《群眾》週刊創辦之後,在當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宣傳我黨抗戰方針提供了重要視窗,此外,透過各級組織,我黨還直接發起和領導了一些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