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梁素來輕蔑迂闊儒生,然卻很是敬重真正的奇才,立即停下軍務,與這個范增整整暢談了一夜。
此前,陳勝的博士大臣叔孫通曾來投奔項梁,說陳勝沒有氣象必不成事,要留在項梁處共舉大事。項梁恭謹誠懇地宴請了叔孫通,說了目下江東的種種艱難,最後用一輛最好的青銅軺車再加百金,將叔孫通送到已經舉事稱王的齊國田氏那裡去了。項羽對此很是不解,事後高聲嚷嚷道:“叔父整日說江東尚缺謀劃之才,何能將如此一個名士大才拱手送人?”項梁正色道:“你若以為,赫赫大名高談闊論者便是名士大才,終得誤了大事!真名士,真人才,不是此等終日出不了一個正經主意,卻整天板著臉好為人師的老夫子。而是求真務實,言必決事之人。陳勝之敗,濫尊儒生也是一惡。戰國以來,哪一個奇謀智慧之士是儒家儒生了?此等人目下江東養不起,莫如拱手送客。”
那夜,范增對大局的評判是:陳勝之敗,事屬必然,無須再論。此後倒秦大局,必得六國世族同心支撐。六國之中,以楚國對秦仇恨最深,根源是楚國自楚懷王起一直結好於秦,而秦屢屢欺侮楚國,終至滅亡楚國。楚人至今猶念楚懷王,恨秦囚居楚懷王致死。故此,反秦必以楚人為主力。范增最大的禮物,是給項梁帶來了一則最具激發誘惑力的流言。這是楚國大陰陽家楚南公的一則言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梁向來注重實務,不大喜好此等流言,聽罷只是淡淡一笑。范增卻正色道:“將軍不知,此言堪敵十萬大軍耳!”項梁驚訝不解。范增慷慨道:“此言作預言,自是無可無不可,不必當真。然則,此言若作誓言,則激發之力無可限量!十萬大軍,只怕老夫少說也。”項梁恍然大悟,當即起身向范增肅然一躬,求教日後大計方略。
“倒秦大計,首在立起楚懷王之後,打出楚國王室嫡系旗號!”
“楚懷王之後,到何處尋覓?”項梁大是為難了。
“茫茫江海,何愁無一人之後哉!”范增拍案大笑。
項梁又一次恍然大悟了。這個老范增果然奇計,果能物色得一個無名少年做楚王而打出楚懷王名號,既好掌控,又能使各方流散勢力紛紛聚合於正宗的楚國旗號之下,何樂而不為哉!相比於范增對策,其餘五國老世族後裔那種紛紛自家稱王的急色之舉,便立即顯得淺陋之極了。誠如范增所言,“將軍世世楚將,而不自家稱王,何等襟懷也!楚懷王旗號一出,天下蜂起之將,必得爭附將軍耳!”
項梁後來得知,范增收服東陽軍也是以攻心戰奏效的,由是更奇范增。
這東陽舉事的首領,原本是東陽縣縣丞,名叫陳嬰,為人誠信厚重,素來被人敬為長者。陳勝舉事後江淮大亂,東陽縣一個豪俠少年聚合一班人殺了縣令,要找一個有人望者領頭舉事。接連找了幾個人,都不能服眾。於是經族老們舉薦,一致公推陳嬰為頭領。陳嬰大為惶恐,多次辭謝不能,竟被亂紛紛人眾強拉出去擁上了頭領坐案。訊息傳開,鄰縣與縣中民眾紛紛投奔,旬日間竟聚合了兩萬餘人。
原先那班豪俠後生,立即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蒼頭軍,要擁立陳嬰稱王。蓋蒼頭軍者,戰國多有,言其一律頭戴皂巾也。當年魏國的信陵君練兵,便是士兵一律蒼頭皂巾。故《戰國策》雲:“魏有蒼頭二十萬。”因陳勝的護衛軍呂臣部也是清一色蒼頭,也冠以“蒼頭軍”名號,且在陳勝死後兩次戰勝秦軍而威名大震,所以舉事反秦者紛紛效法,只要自認精銳,便打出蒼頭軍名號。後生們新起蒼頭軍,自認精銳無比,立即急於擁戴陳嬰稱王,欲圖早早給自家頭上定個將軍名號。
范增進入東陽,正逢陳嬰舉棋不定之際。范增已經一路察訪了陳嬰為人,沒有找陳嬰正面苦勸,卻鄭重拜謁了陳嬰母親,大禮相見並敘談良久。當夜,陳母喚來了陳嬰,感慨唏噓地說出了一番話:“兒啊,自我為你家婦人,未嘗聽說陳家出過一個貴人。目下,你暴得大名,還要稱王,何其不祥也!為娘之意,不若歸屬大族名門,事成了,封侯拜將足矣!事不成,逃亡也方便多也!不要做世人都想的王,陳勝倒是做了王,還不是死得更快?我本庶民小吏之家,娘也沒指望你這一世能有大名大貴也!”陳嬰反覆思忖,終覺老母說得在理,於是打消了稱王念頭,召集眾人商議出路。陳嬰說:“目下,江東項梁部已經開到了東陽駐屯。項氏世世楚國名將,若要成得大事,非項氏為將不成。我等若能投奔項氏,必能亡秦也!”一班豪俠後生想想有理,便一口聲贊同了。於是,范增尚未出面,陳嬰便率軍投奔了項梁。
沒過月餘,章邯大軍南下風聲日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