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戰場,準備先一步對蘇俄紅軍的炮兵進行攻擊。而俯衝轟炸機和對地攻擊機,則是以四百公里的速度飛往前線。因為整片空域都非常安全,所以不需要戰鬥機護航,最多是抵達戰場上空之後,由戰鬥機壓制敵人的防空火力而已。
“各機注意,抵達前線之後,直接掃射老毛子的炮兵陣地。他們現在正在動用上千門的大炮猛烈炮擊我們的陣地。”中隊長透過無線電通知各機。
“步兵兄弟們頂住,我們只需要十分鐘就到了,很快就可以支援他們了。”
“該死的老毛子,我們早上才解決了他們的航空兵,下午就解決他們的炮兵,看他們還拿什麼來和我們打!”
帝國空軍的飛行員們,氣勢如虹,駕駛戰機衝向戰場。
而這個時候,帝國陸軍的官兵們,則還在蘇俄紅軍的猛烈炮擊之下苦苦煎熬。大炮被譽為戰爭之神,蘇俄紅軍動用了兩千多門重炮之後,正在彰顯戰爭之神的莫大威力。(未完待續。)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斯大林之錘
“轟!轟!轟!”一門門的蘇軍大炮,正在拼命的開火。雖然現在的氣溫很低,但炮手們卻熱的汗流浹背。一些炮彈搬運手甚至直接脫掉了上身的衣服,光著膀子搬運炮彈。
一個炮兵陣地上,12門體型龐大的大炮正在開火。雖然這些大炮的射速非常慢,但是,威力卻很強悍。每一枚炮彈擊中中國陸軍的防線之後,都會給中國陸軍的防線造成不小的傷害。這些大炮,就是蘇俄紅軍的B…4型M1931型203毫米榴彈炮。
這種大口徑榴彈炮,在另外一個時空的蘇德戰場上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那就是‘斯大林之錘’。被當時的德軍譽為蘇俄紅軍最強大的大炮,讓他們感到恐懼的存在。
黃帝紀元4624年5月17日,蘇俄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來自彼爾姆兵工廠的弗·費·倫傑爾工程師負責整個專案進度,並負責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林什維克工廠提供,整個計劃應於黃帝紀元4625年5月全部完成。
專案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林什維克工廠拿出了4種火炮方案,最終尼·伊·馬格達斯夫和阿·格·加夫裡利夫聯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准,該方案採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
最終,火炮設計圖紙於黃帝紀元4626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後面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林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紙面上的效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並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儘管面臨著各種困難,但203毫米大炮仍於黃帝紀元4628年11月組裝完畢,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1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並於黃帝紀元4629年6月開始裝備蘇俄紅軍,並開始在布林什維克工廠投產。之所以蘇俄紅軍要得這樣急,是因為斯大林非常偏愛大口徑火炮和戰列艦,對其開發和生產進度抓得非常緊。
該炮只裝備最高紅軍統帥部控制下的炮兵預備隊和集團軍屬炮兵營,直到黃帝紀元4637年前,B…4榴彈炮在各種演習中都沒有上佳的表現,但卻是各種閱兵儀式上的寵兒。B…4榴彈炮一般編入集團軍直屬預備隊炮兵營,每營12門,主要任務是實施高射界射擊,毀傷距戰鬥地域前沿較遠的敵目標,也可用來直瞄敵土木工事。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效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武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的是“布林什維克國際”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可以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堪稱是裝在拖拉機上的怪物。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B…4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系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B…4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B…4的炮彈為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