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部分

帝知道並沒有人毀壞寢宮。否則,還有什麼守冢的必要?至於繼劉邦之後,歷代王

朝對始皇陵都倍加守護,起碼也是對班固、酈道元、袁枚之流訛傳的否定。

從本世紀五十年代起,陝西的文物工作者就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地面勘察,七

十年代末期以後,考古人員便圍繞陵冢、陵園進行大規模的鑽探,並留下了近十萬

個鑽孔。

據長年負責秦始皇陵園鑽探的考古工作者程學華透露:鑽探資料表明秦始皇陵

地宮上的封土沒有發現區域性下沉的跡象,夯土層也沒有較大的變動。

目前在整個封土上僅發現兩個直徑不足1 米、深不過9 米的小盜洞,況且這兩

個盜洞又遠離地宮。如果當年的項羽以三十萬人對始皇陵地宮進行發掘和火燒,怎

會是今天這般模樣?

“班固近似道聽途說,酈道元則是信口開河,致使我們的考古研究誤入迷途。”

程學華在對歷史史料的記載者加以批評的同時,並對其記載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

和否定。

素有嚴謹、精確的治學之道的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並沒有項羽焚燒地宮

的記載,只是在劉邦和項羽兩軍對壘時的相互對罵之詞中,借用劉邦的口提到項羽

“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妝其財物”。而未提及項羽焚燒、盜掘始皇陵地宮的

隻言片語。相反,在晚於《史記》的《漢書》和《水經注》中,則把項羽對始皇陵

的盜掘與焚燒說得活靈活現,形同親眼目睹。這就不能不令人對項羽的盜燒問題加

以懷疑和重新思考。

現秦陵考古隊副隊長張佔民先生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也得出了和程學華先生

一致的結論,認為班固和酈道元的記載是相互矛盾和難圓其說的:既然項羽燒地宮

在先,那麼地宮內的建築,包括棺槨在內絕對不會倖免,怎麼沒有對秦始皇屍骨作

何處理的半句記載?是一同燒燬了還是搞碎了?以項羽的性格和復仇心理,若見到

秦始皇屍骨絕對不會放一把火了之的。而且假設項羽在匆忙中反常地一把火燒燬了

包括秦始皇棺槨、屍骨在內的地宮,怎麼會在後來又冒出個牧童失火燒燬了棺槨的

說法?而假設項羽當時沒燒始皇帝的棺槨和地宮,牧羊人單憑一根火把照明就敢獨

自鑽入地宮燒掉了埋藏在地下數十米的棺槨?何況地宮之內嚴重缺氧,水銀瀰漫,

不等牧童接近棺槨也許就一命嗚呼了。由此可見,《漢書》的記載是難以成為事實

的。

從現已發掘、鑽探的地宮周圍的一些隨葬品看,西墓道耳室仍儲存著完整的銅

車馬隊,而裝置銅車馬的木槨也沒有遭到火燒,屬於自然腐朽。北墓的耳室也同樣

地儲存著一些重要的隨葬品。試想如果秦陵地宮真的被項羽30萬大軍所盜,在墓兩

旁的隨葬品卻怎麼能完好無損?既然這些隨葬品能完好無損地儲存下來,深藏在地

宮內的隨葬品應該也不會被洗劫一空,甚至同樣完整地儲存下來。假如項羽當年真

的一把火焚燒了地宮,那麼地宮內的水銀也早已揮發四散,而不再會有我們今天在

陵的封土中發現和驗證的水銀存在。一切跡象和實物資料表明:秦陵地下宮殿不但

未遭大規模的洗劫,也同樣沒有被焚燒的可能。

按照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秦始皇為什麼把陵址選在遠離執政都城的驪山解

釋為:“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擴於驪戌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

玉,始皇貪其美名,固而葬焉。”試想,自小在宮廷中長大的秦始皇在選陵時剛滿

13 歲,他怎麼能知道這驪山之阿多黃金和多美玉?況且,經過近幾年的地質工作

者對始皇陵以北廣大地區進行勘探,未發現有大量的黃金散落於泥河之中,其含金

的比例則是微乎其微,那麼這“其陰多金”就不能不令人產生困惑並懷疑酈道元記

載的失誤。酈道元的《水經注》關於秦陵選在驪山的理論在被後人深信不疑了一千

多年之後,漸為當代的史學研究者張文立、張佔民等推翻,而形成了新的更切合歷

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