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丁,但她深明事理,從不反對兒女讀書,所以我母親的哥哥、姐姐先後畢業於幾所名牌大學,並各有成就。在這樣一個書香氣息濃郁的家庭環境裡,母親外出求學的要求突然遭到斷然拒絕,是她所始料不及的。
母親後來對我講,家裡人之所以反對她到外地求學,主要是因為我姥姥剛剛去世,她在家排行最小,而時局又非常混亂,內戰一觸即發,兵荒馬亂的年頭,讓一個姑娘孤身外出,實在放心不下。所以長輩們的意見是:上學當然支援,但最好是考國立安徽大學,這樣將來家裡人照應起來也比較方便。但是,母親就象鐵了心似的,堅決要求到外地上學。
母親說,其實外出考學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要擺脫家族對她在經濟上的控制和影響,她一心想要自食其力,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
一 名門
百餘年前,母親的家族在安慶城乃至整個安徽省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祖傳的“餘良卿膏藥”更是聞名遐爾,無人不曉,被譽為安徽省赫赫有名的“三珍”之一,暢銷於長江中下游一帶及港澳和東南亞地區,歷經百年而不衰,是江南製藥行業中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字號。
母親的祖籍原是安徽桐城餘家灣,祖輩上憑著一手配製黑膏藥的絕活,世代為醫,濟世救人,在方圓數十里也算是小有名氣。在“餘良卿膏藥”老字號的發展歷程中,有兩位關鍵人物是應該大書特書載入史冊的。一個是母親的祖父餘鶴笙,一個是母親祖父的祖父餘性庭。
用今天的眼光回眸歷史,母親祖父的祖父餘性庭有著很強的開拓創新精神和戰略思維能力的。當祖上的基業一代接一代傳到餘性庭手中時,顯然他已大大不滿足於這種簡單再生產的行醫模式,他清楚地意識到,要想揚名立萬,出人頭地,就必須首先跳出餘家灣這個偏僻的山坳,尋找一個更加適合發展的大舞臺。
1855年,餘性庭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舉家遷出世代居住的小山村,來到長江邊商賈雲集的古城安慶,租了幾間不起眼的小平房,尋了個黃道吉日,衝大街放了幾掛鞭炮,“餘良卿”號膏藥店就算正式對外開張了。
“餘良卿”號膏藥店的開張當時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多少年後,當後人們回過頭來重新評價餘性庭的這個決策,才愈發覺得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其深遠意義怎麼估計也不過分。
安慶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還是長江沿岸十大港口之一。餘性庭遷移的第五年,安慶便被清政府確定為安徽省府所在地,從此更加重要和繁華。6年之後,兩江總督曾國藩在這裡興辦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新興工業企業………安慶軍械所,這使安慶成為中國最早接受西方文化思想傳播的開放城市之一。
餘性庭開設的藥鋪非常符合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鋪面號脈行醫,後院加工製藥,產供銷“一條龍”。與過去那種神神秘秘鄉野郎中的行醫方式相比,無疑是生產方式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變革的直接後果,立刻使藥店經營規模實現了幾何式的增長和膨脹,再加上餘性庭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餘家很快就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南正街買下一片房產,從此站穩了腳跟,叫響了字號。
如果說餘性庭的遷居決策對餘良卿膏藥的擴充套件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那麼,母親的爺爺餘鶴笙對膏藥效能的科技攻關,則為老字號的名揚四海做出了突出貢獻。
1884年,母親的爺爺餘鶴笙正式接管了藥店。餘鶴笙自幼聰慧,飽讀醫書,諳熟中藥,苦心鑽研。他接管藥店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破祖宗規矩,對延續幾代的膏藥配方進行了大膽改革,新一代產品一面市,立刻銷量激增,聲名遠播,一直傳到了港澳及東南亞。後人為了紀念餘鶴笙的功績,曾經用他的肖像作為商標進行了註冊,餘家超前的品牌意識由此也可見一斑。
關於“餘良卿膏藥”的趣聞軼事,民間流傳甚多,最有名的當數“鐵柺李賜偏方”的傳說。
相傳有一年,藥仙鐵柺李雲遊四海來到安慶。這天早晨,大雪紛飛,餘性庭開啟店門,看見鐵柺李蓬頭垢面,袒胸跛足,渾身發抖萎縮在門邊,馬上吩咐夥計打掃鋪房,讓他住下,並且每日悉心照顧,精心醫治,數月如一日。鐵柺李終於被餘性庭濟世惜貧的醫德感動,這一日來到餘性庭面前,掏出鮮荷葉一張、活鯽魚一尾,囑咐他投入藥鍋如此這般熬製膏藥,言罷,化作一縷青煙而去,餘性庭驚諤之餘方知遇上神仙,急忙燒香跪拜。“餘良卿號”從此名聲鵲起,“餘良卿膏藥”自此又被稱之為“鯽魚膏藥”。此事後來被載入《安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