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1部分

四百家酒吧,大多分佈在朝陽區和海淀區的少數幾個地方。

三里屯:野孩子們

提到北京酒吧,不能不提三里屯,從1989年這裡出現第一家酒吧算起,經過10年多的發展,三里屯周邊三公里一帶已經聚集了北京百分之七十的酒吧。

三里屯地區最早的酒吧出現在南三里屯,而形成氣候、名聲最響的是三里屯北街。三里屯北街毗鄰北京最大的使館區,老外是北街酒吧固定的客人。

北街的酒吧比較密集,從南到北,不長的街道上聚集著幾十家酒吧,門口緊挨著門口,都是燈紅酒綠,都是歡歌笑語。地平線、男孩女孩、米蘭俱樂部、簡單日子、蘭桂坊、no.52,在擁擠的路上行走,根本就分不出哪家是哪家,從風格、顧客群到價格,大致相似。就連兆龍對面的豹豪等,也跟北街酒吧的感覺差不多。

集大成者是男孩女孩。這個酒吧素以現場演唱出名,每天晚上都有現場樂隊的演出,斯琴格日樂和辛欣成名前都在這裡唱過歌,這裡還經常舉辦各種演藝方面的新聞釋出會。

三里屯北街有三個異類, jazz-ya,就在工行對面的小巷中,是一個好去處,有好吃的,有好聽的,老闆是個日本人。

x-cross,就在客家菜旁邊,原先是一個會員俱樂部,現在開放了,兩層,有沙發,有臥榻,有很多老外和很多mm,光線比較暗,有點糜爛。

非話廊,王朔和葉大鷹幾個開的,藏在衚衕深處,不大好找,因為王朔的名氣,現在都改叫“王吧”了。艾未未做的設計,線條簡潔,不拖泥帶水,但椅子坐上去不舒服。二層有閣樓,很適合聊天。

北街酒吧火了之後,總是有各種奇怪的人站在街邊,問:先生,小姐要不要,或者是像打仗似的死扯著你往酒吧裡走,或者像地攤上的叫賣,嚇得老外和一些藝術青年四散奔逃。北街真正成了偽白領和旅遊者的領地。

南街的酒吧相對比較簡陋,但風格各異。音樂圈的人在南街有很大的勢力,因此,南街酒吧瀰漫出一種神秘的藝術氣息。很奇怪的是,僅僅一路之隔,南街的酒吧物價低了不少,有些地方青島瓶啤賣五元,但客還是沒有北街賣十五塊的酒吧的人多。

明大咖啡、鄉謠、隱蔽的樹、芥末坊都是較早在南街出現的酒吧。明大和鄉謠斜對著,隱蔽的樹和芥末坊斜對著,後兩家在前兩家的南邊。

隱蔽的樹的老闆是個比利時人,因酒吧房間裡有樹而得名。酒吧賣最純正的比利時啤酒,賣義大利式爐烤比薩,這裡是老外在北京的天堂。

芥末坊和音樂有關,這裡一度是崔健和一些搖滾樂隊的演出基地,酒吧二層有個大露臺,適合曬肚皮,觀風景。

愛爾蘭酒吧是三里屯南街最大的酒吧,桌椅很舊了,但很瓷實。吧檯很大,據說演出的時候可以到桌子上或者吧檯上跳舞。這裡一度是年輕導演們聚會的固定場所。

河吧很小,是野孩子樂隊開的,每週也有幾場演出,顧客隨時可以參與,或者演唱,或者敲鼓,河是快樂的河。

taniwha是紐西蘭風格的,這個單詞在毛利人的發音,一種類似於中國龍的動物;星期吧二樓很安靜,有時候放電影。土人吧裡切·格瓦拉和科特·科本兩臉相對,不知道什麼意思。花香滿徑把繩子纏在桌腿上,火狐狸有沙壺球。菲酒吧在衚衕最南邊,據說是某個女子樂隊的主唱所開,連去幾趟都是鐵將軍把門。

新開的酒吧裡,生於70年代和阿蘇卡都在衚衕裡,生於70年代的小院子很舒服,有滿牆的爬牆虎。阿蘇卡則滿牆是海報,原版的電影海報,另外還有西班牙酒和臺灣牛肉麵,老闆是臺灣人,老闆娘是佟斐,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可能知道。

工人體育場:有質感的銳舞

從地理位置來看,工體和三里屯只隔著一條馬路,但酒吧的風格和顧客群明顯不一樣。

我把城市賓館邊上的den和東邊的賽克賽思歸到工體範圍來了,因為它們雖然離南街比較近,但感覺上還是離工體這邊的酒吧近一些。

den是北京較早的迪吧,兩層,一樓相對安靜一些,二樓鬧一些,嬉皮士扎堆,狂熱地舞著。賽克賽思是個大俱樂部,面積很大,有點豪華,裡面分了好幾個酒吧,有紅酒廊和爵士吧。

工體北門盤踞著幾個酒吧,哈瓦那和vics和芝華士飛來吧。

哈瓦那在北京不止四年了,它的紅火和拉丁風情風靡全球密不可分。服務生戴著草帽,穿著隨便的襯衫,送餐的時候屁股隨音樂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