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9章 臣有滅士族之法

身為主,哪怕是些庶族寒門,其實也不是真正的窮人,而是指一些非士族的小地主們。

大唐的識字率是很低的,相比起宋明的識字率低的可怕,這就導致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當官做吏,總得認字吧。

於是乎,雖然關隴集團建立的幾個王朝,最就廢掉了士族得以掌權的九品中正制,實行以門蔭制兼舉薦製為主的新選官制度,可是那些低層官吏,尤其是各天下各地衙門裡辦事的吏員階層,其實他們是無法控制的,這些吏員就是以士族出身的人為主。

士族壟斷學術,把持教育權,天下各地,除了少數的官學外,私學基本上是各士族所辦的,先生也是士族的人,就算有些庶族寒門的子弟有機會讀書,那也一樣是他們的學生。

所以說從中央到地方,上層站著的是以關隴派為代表的勳貴集團,但是在中下層,其實是以士族為代表的文人階層。

雖然隋朝開始就推出了科舉制度,試圖給予庶族寒門入仕的機會,意圖給那些小地主提升地位,但科舉制度推出後並不順利,一直到了此時,科舉入仕其實也完全沒有達到當初設立者的初衷。

科舉年年舉行,甚至各種各樣的科多達幾十科,可選出計程車子卻不多,可堪用者更少,到現在,科舉這條路子,其實也是被勳貴官僚們所把持影響的。

考科舉,一要地方官員舉薦地方鄉野有才名的鄉賢,二則主要是地方官學和京城國子監裡的學生,而這些官學裡的學生,則又以貴族和官僚子弟為主。因此弄來弄去,能邁入科舉這個門檻的人非常少。

兼之唐朝的科舉考試又非常的不科學,考的內容有些雜,錄取的標準更亂來,不糊名考試,甚至錄取士子還是以門第和名氣為主,這種不以成績為首要標準的科舉考試,最後哪能真正成為取士考試呢,不過是給了貴族勳戚和官僚子弟們多了一個入仕之階罷了。

士族想玩科舉,都還玩不過朝堂上那些制定規則的勳戚官員們,更別說真正的寒門庶族,以及普通百姓了。

可士族雖然朝堂上玩不過貴族們,科舉上也處於下風,但還是那句話,他們壟斷學術啊。

朝廷雖有官學可才幾所?國子監雖有幾千學生,但又有幾個是真讀書的。地方州縣,往往一州一縣才一所官學,幾十個學生而已,而一州一縣又有多少人口?

最終結果就是到現在,關隴集團都興替幾個王朝了,但他們都離不開士族。雖然他們一直排斥打壓士族,可卻又離不開他們。

王朝承平越久,甚至越離不開他們了。

一個衙門,哪怕主官次官都是那些功勳派,可下面的人總歸還是得落在士族出身的這些官吏手裡。其實在越底層,士族和豪強們所佔據的比例越多。

總的來說,大唐如今的情況就是,朝堂之上,是以關隴集團和山東新貴們為主,其中也有不少早年與武川集團合流的關隴豪右。這群豪強裡,也有一些以前不怎麼被關東士族看的起計程車族。

而在中央和地方各衙門裡,士族佔據中低層的位置。

在更底下的鄉村,則是豪強和宗族們把持控制著。

這是一個多元的結構,也可視為金字塔結構,相對穩定。

從隋統一天下到唐再擁天下,朝堂上和士族的爭鬥,其實是在打響他們對上層的侵蝕,不讓他們佔據更多的話語權。但對於中低層的位置,他們卻又無可替代。

無孔不入,無處不在,這就是從楊廣,到李世民,再到如今李治這些皇帝對士族的忌憚之處。

別看崔知悌才不過五品官,一個小小員外郎,但天下士族,五姓七家為首,光這五姓就不知道擁有多少人了,他們可基本上都是讀書人,哪怕不入朝為官,不能科舉入仕,但到各地州縣衙門裡當個吏員,那是絕對沒問題的。

甚至他們就算不去做吏,就算在家注注經書,辦個私學授授課,那也是影響巨大的。

“陛下,臣也早看不慣這些士族的嘴臉了,臣有辦法對付他們,釜底抽薪之法,能讓他們再無法囂張,不但不可能恢復魏晉之時的猖狂得意,甚至連如今這般狂妄的資本都再不復有!”

“陛下,臣有滅士族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