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意,有人誹謗他是個“澳洲鄉下人”、“骯髒的掘地佬”……為此他十分惱火,因為,在他看來,英國人是傲慢的、擺架子的,而倫敦的《泰晤士報》就集中體現了這點。但它的歷史悠久,雖然不賺錢,但卻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影響。 自從70年代以來,《泰晤士報》就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在這種處境艱難的時候,默多克乘虛而入,成功收購。最終結束了報紙從不賺錢的歷史。 到了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經佔有全英報紙發行量的35%,成為英國報業的執牛耳之人。 默多克永不會停止自己的腳步。 人們期盼著默多克的下個行動,他擴張的下個物件是誰? 媒體帝國的形成 1973年,默多克的兒子出生了,意氣風發的他感到激動和驕傲,他要開發另一個新的天地——美國。 默多克認為這是進軍美國的一個好時機,因為“水門事件”之後,公眾輿論會歡迎一個保守的代言人來對抗自由派的輿論攻勢。 可默多克來到美國,發現一片蕭條,罷工不斷,生產成本暴漲,迫使許多報紙倒閉。在默多克登場時,已經幾乎沒有什麼報紙可買了。 而默多克關於市場的見解是:買現成的報紙,利用這家報紙的知名度——哪怕小得可憐,利用這家報紙的機構——哪怕混亂而落後。對現成的報紙進行購買——整頓——擴大——收取利潤,這是一條非常快捷有效的路子。比重起爐灶要更省錢和有效。 一次無意中,默多克得知一家報紙陷入了財政危機,非常興奮,立即付了2000萬美元買下來,但遺憾的是,報紙賣出了很多,卻沒有賺到多少錢,這是默多克沒有想到的,因為在澳洲和英國,報紙是從發行量上取得利潤的,但美國的報紙主要靠廣告。初來乍到的默多克還不是很瞭解。 於是,由於一時沒有報紙可買,手裡的報紙又不賺錢,默多克只有做了一件平生從未做過的事情,就是自己創辦一份報紙——《國民之星》,光開辦費就花了他1200萬美元。可是一年之後,該報發行量不到100萬份,而且前景黯淡。默多克的財政顧問建議他趕緊脫手。但默多克咬咬牙,堅決不撒手。他把“國民”二字從報頭上摳下,只剩下個“星”字,並增加一個“占星術與諮詢”專欄,但這仍未能吸引美國讀者。 默多克並不灰心,他把他的一名記者伊恩從澳大利亞調來,讓他把《星》從黑白報紙變成彩色雜誌。伊恩來美國兩年後,《星》的發行量穩步上升,至關重要的廣告收益源源流入默多克的腰包。 默多克透過《星》雜誌,認識了尼克松總統班子裡的許多有權勢人物,還認識了許多銀行家、律師、房地產開發商、企業家、報人等社會各界要人。 有了個好的開始,下面就好辦了。 1976年,他收購了美國最古老的日報《紐約郵報》,1982年11月,他又買進了《先驅美國人報》,原來的美國報紙都有個毛病,就是記者和編輯都喜歡高人一等,用充滿優越感的語氣來教訓讀者,報道、評論事物,而在默多克的換血下,澳大利亞來的舊報人改變了這一切。 到80年代末期,默多克已經成為了美國報紙的風雲人物。 在報紙業的擴張差不多完成了,默多克又盯上了電影、電視、廣播。這是一片更廣闊的領域,身為傳媒大王的默多克當然不會放過。 為了進軍美國電視市場,組建第四大電視網,默多克毅然決然地放棄了一部分報業資產,賣掉了《鄉村之聲報》、芝加哥的《太陽時報》,因為美國法律規定一個人不能在同一座城市既擁有電視臺又擁有報紙,他甚至放棄了自己一度很痴迷的《紐約郵報》。更具有戲劇性的是,為了便於在美國收購電視臺,默多克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加入了美國國籍,為此,人們說他,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1985年,默多克以2.5億美元巨資購進了20世紀福克斯公司50%的股權,雖然原持股者戴維斯從交易中獲利極高,但默多克認為這十分值得,因為他認為這是一次收購大型影片公司資料館的難得良機。有了福克斯公司,就有了足夠的片源為他在海外的電視公司供應節目。對於他而言,這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 1988年,好萊塢發生電視編劇罷工事件,其他電視臺大受影響,而福克斯電視臺由於擁有自己的資料館和編劇,成功地擺脫了困境。並乘機推出了頗受年輕人歡迎的滑稽喜劇,在市場上大獲成功。與擁有上千名員工的其他電視網相比,福克斯僅有員工200多名。由於默多克對市場形勢的正確預測和選準優秀的經營者,短短3年內,福克斯電視臺就開始贏利。 直到今天,默多克依然沒有停下他擴張的步伐。當別人以為他完成電影應該會停下來的時候,他又涉足了###領域、圖書出版領域。 目前默多克已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