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半島上有六個國家,緬甸、暹羅、馬來亞、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其中緬甸和馬來亞被英國佔據,寮國、柬埔寨和越南被法國佔據,暹羅夾在兩強之間,是雙方拉攏爭奪的物件。
英國一心想吞下法國殖民地,法國一心想吞下英國殖民地,雙方的矛盾由此而來,不可調和,絕對不會因為有了華夏這個共同的敵人而消除。
再看清國,清國和其他三個國家都有矛盾,英國和法國自然不用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火燒圓明園,發動中法戰爭奪走越南……幾乎是一本活生生的血淚史,日本現在還佔據著清國的龍興之地——盛京。
最後再看日本,日本其實和英法也有矛盾,日本此時還和清國一樣,受著英國、法國不平等條約的欺壓,英國人和法國人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權,犯了罪日本也無權處置。
林飛仔細分析了四個對手,結果發現,英國和法國的矛盾雖然深,可是自己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其利用,因為自己在印度支那半島並沒有勢力存在,所以林飛秘密派出特工,在印度支那半島扶持自己的勢力。
挑動日本和英國、法國矛盾還是有希望的,林飛秘密指示王耀,在日本民間尋找反抗英國和法國的團體,給予他們資金資助。
最適合挑動矛盾的,當屬清國!
清國受到兩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荼毒,火燒圓明園、旅順大屠殺,英法至今仍然在向清國輸送鴉片,日本第一師團仍然佔據著盛京。
挑動矛盾,最好的辦法是掌握新聞媒體,報紙上的一條新聞,足足可以引起一個國家的**,中國古代就有報紙了,這種報紙被稱為“邸報”,內容和形制和近現代報紙相距甚遠,到了近代,外國人在清國創辦了不少報紙。
林飛決定,創辦《清國時報》,地址位於上海的華夏領事館內,這樣就算被清國封殺搜查也不怕,畢竟清國不敢動華夏的領事館。
報紙的內容,當然是抨擊清政府的**無能,指明英國、法國和日本對清廷的傷害之深,這個時代的清廷,還沒有意識到報紙對輿論的導向作用,並沒有像林飛一樣設計極其嚴格的審查制度,所以林飛的思想可以毫無阻礙地在清國傳播。
這個時代的印刷技術並不先進,印刷出來的影象十分模糊,所以報紙上只能刊載文字,光有文字,對讀者的衝擊力太小,於是林飛決定,辦一個展覽館,裡面陳列清國遭受各國欺壓的物證,以此煽動清國百姓對英國、法國和日本的仇恨。
為了引起清國百姓的共鳴,林飛把這個展覽館命名為“炎黃子孫蒙難紀念館”,把這個展覽館設立在了臺北,邀請清國官吏富商前來參觀,臺北距離清國很近,從福州乘坐林飛最新研製的高速運輸船,只需要七個小時就能到達。
林飛為了加快策反清國百姓的速度,把臺灣建設成了旅遊勝地,中國人自古就有冶遊的傳統,所以很多人都來參觀遊覽,不過由於清國百姓大多數貧苦,來的**多數都是富商。
時間接近了十一月二十二日,在兩年前的一**五年,這一天是林飛趕走日本人的日子,後來林飛把這一天定為“臺灣解放紀念日”。
林飛決定,借臺灣解放兩週年紀念日的時機,邀請清廷官吏和民眾,參加紀念日慶祝儀式,並在紀念日當天進行閱兵式,自己作為華夏帝國最高領導人親自出席,為了慶祝這個日子,全國放假一天。
林飛打著同文同種、同祖同宗的旗號,把邀請函送到了清國駐華夏大使館,希望清政府派遣高階官員一起參加,沒想到康有為見到邀請函就變了臉色,把邀請函重重摔在地上,朗聲怒罵:“一個反叛,也敢與我大清同祖同宗。”
康有為這個舉動弄得華夏帝國外交部長勃然大怒,拂袖而去,把這件事情報告給了林飛,林飛聽完冷笑連連,看來不用指望清國高官來了,不過沒有關係,清國百姓來就足夠了。
沒想到第二天,康有為竟然派人送來訊息,訊息中說,清政府派出一支二百人的使團,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袁世凱擔任團長,前往臺北,出席臺灣解放紀念日活動。
袁世凱現在雖然是新軍統領,可是“新軍統領”不在清廷的官制之內,所以清廷就給袁世凱封了一個“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這可是從一品的大官。
林飛沒想到清廷竟然對這件事情十分重視,有些意外,不過還是指示部下做好清國使團的接待工作。
十一月十八日,林飛親自前往臺北,十一月二十日,林飛到達臺北,臺灣省省長徐驤親自迎接。
林飛直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