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著唇,臉色陰沉得可怕。
那一邊葉春秋應下了差役,便回身過來,對葉辰良道:“大兄,本來我還想和你同行來著,只是黃世叔熱情相邀,明日又要與劉教諭同行,真是天公不作美,春秋先行一步,大兄,到時候我們寧波再會。”
葉辰良很是惱火,卻又礙著黃荊在,很是尷尬:“去吧,去吧,到了寧波,我住在孃舅家,到時候來會你。”
………………
黃荊對葉春秋一路很是照顧,跟他同處,倒是很愉快,當然……葉春秋心裡也知道,黃家和自己的感情是建立於利益共生的基礎上,自己唸的那首詩已經傳開了,那位黃御史現在獲得了剛正不阿、公私分明的美名,對於黃御史來說幫助極大,將來吏部若是功考,肯定是有黃御史好評的,畢竟這樣好名聲的御史,若是你給他一個差評,必定會招致非議,還不如索性做個順水人情,也跟著沾一點光。
官僚體系中的許多潛規則,葉春秋也只是一知半解,不過從黃荊對自己熱絡的態度來看,顯然他想繼續將這段佳話保持下去,葉家和黃家的關係越和睦,那一段公堂上的故事方才更引人矚目。
夜裡在縣裡住下,葉春秋和黃荊一道去拜謁了王縣令,王縣令很是高興,狠狠地勉力了葉春秋一番。等到次日的時候,劉教諭的轎子便到了黃家的別院,葉春秋現在只是童生,只有將來考上了秀才,方才有和劉教諭打交道的機會,現在卻有了同行的機會,先接觸接觸這位未來的‘恩師’,也是一件好事。
劉教諭和藹可親,也很健談,不過說話時總是要搖頭晃腦,脖子又是細長,葉春秋經常很擔心他一不小心把自己的腦袋搖下來,所以儘量不敢去詢問什麼,否則一旦滋長了他的談興,他又要劇烈的晃著腦袋之乎者也一通,這尼瑪的要是釀成了人間慘劇,葉春秋會感覺很內疚。
好在劉教諭和葉春秋同行,不過是因為王縣令對葉春秋的關注,他也沒心情天天跟個小屁孩說許多話,倒是黃荊與他年齡相仿,總是有許多的話題。
葉春秋也只是同行時靜聽,聽他們說起各地的風俗,還有一些寧波今年府試的事,自然不免還有男人們永遠離不開的八卦:“據說知府與同知大人關係不睦,前幾日周知府當著諸官的面訓斥了通判廳的幾個書吏。如此看來,柳同知定是惹得周知府不快了。”
“這是當然,自古以來主官與副官哪有和睦的,況且柳同知在南京也有一些關係,他是不甘寂寞之人,自然不怵周知府,但凡一府之地,同知若是背後有人撐腰的,往往就是龍爭虎鬥。哎……神仙打架,惹得各縣都猜疑,本來這次公幹王縣令是要親自去的,就是礙著寧波府主副官的不寧,索性就或躲在縣裡,差遣老朽去,此番去寧波,卻又不曉得會平添什麼事端,好在老朽人微言輕,倒也不必被人推到風口浪尖上,且看他們各使手段就是。”
黃家出了個御史,所以對於浙江官場的任何舉動黃荊都極為關注,他眯著眼:“寧波府的雞犬不寧,據說和南京的一些事牽扯不清……”
劉教諭搖頭道:“這些糾葛,哪裡說得清,也罷,老朽只做木雞就是,袞袞諸公的事,與我何干?”
“哈哈……”黃荊也被劉教諭的態度逗笑了。
尼瑪……這也好笑嗎?
葉春秋覺得‘大人’們的世界太複雜,或者說,從前習慣了被葉俊才追著揍,天天跟大兄勾心鬥角的,早已習慣了那種家裡長短,現在突然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總覺得有些不太適應。
當然……連劉教諭這樣的官都上不得那種袞袞諸公們鬥法的檯面,更別提現在的葉春秋。也罷,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葉春秋又想到自己似乎實在沒有讀書的必要,自己有光腦呀,好吧,一心只假裝讀聖賢書,其實練字才最是要緊。他躲在車轎裡,有一搭沒一搭的抱著手枕頭,瀏覽著光腦之中關於這個時代的種種資訊。
第三十三章:力爭上游(新書求支援)
走走停停,過了三五日,寧波城便在眼前了。
與奉化那樣的小城郭相較,寧波堪比北上廣,這裡本就是大明朝最重要的轉運中心,無數的使節都在這裡登陸,同時又是浙東第一大城,還未進城,外城就已是街巷密密麻麻,行人如織,此起彼伏的街絡繹不絕。
劉教諭要去府學公幹,便提早和黃荊分道揚鑣,越是靠近城裡,馬車便越發難行,黃荊索性舍了大車,與葉春秋帶著幾個僕役同行,進入了寧波城裡,在一處客棧下榻下來。
府試還有兩三日,時間很是充裕,不過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