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不是長久之計。都尉可知楚人最大的心願是什麼?復國。誰給他們帶來這個福音,楚人必有口皆碑。這個影響力,豈是開倉放糧所能比的呀。”
“陳將軍在大澤鄉起義,就借楚國項燕的旗幟,以立太子扶蘇為名,深得百姓擁護,大軍所到之處,參軍擁軍的百姓絡繹不絕。”
“陳將軍打起項燕的旗幟,是為迎合楚人之心。立太子扶蘇之名,是為瓦解秦國的官吏。但是,拿死人當幌子,不會長遠。都尉如果尋楚王后裔做傀儡,楚人必積極響應都尉,這就是藉助鍾馗打鬼,挾楚王而攻楚地的策略啊。”
“先生多次提及此策,我始終猶豫不決,主要考慮陳將軍不會同意。”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何況現在以都尉的實力,足可與陳將軍抗衡。只要都尉佔楚地而立本,得民心而奠基,就能待天機而事天下。”
“先生此言差矣!我受命於陳將軍,必當效犬馬之勞,決不能有非分之想。”
“都尉重情重義,難能可貴,但人不可與命爭。陳將軍首倡反秦,可未必先者為王,未必笑到最後。我觀都尉之相,大富大貴,豈能屈居人下。現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正是英雄輩出,刀劍爭鋒的時候,天機不可失啊!若都尉借楚國之威,佔楚國之地,必成大業。”
“即便立楚王,也必先報陳將軍定奪,萬萬不可造次。”
“報則不成矣。陳將軍一口否定,都尉是君命有所不授,還是甘願放棄?不如先斬後奏,即使陳將軍怪罪下來,與明知故犯大不相同。”
“這麼大的事不能自作主張,還是先報陳將軍再說吧。”
“如果非報陳將軍不可,那就不必惹事生非了。陳將軍早有自立為王的想法,能容部下擁立楚王嗎?”
“正因為陳將軍有稱王之意,我更不能私立楚王。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一國豈容二君,我必定是張楚之將,擁立楚王的事暫時擱擱,須審時度勢,再作定奪吧。”
“要想在楚地長期站住腳,就必須讓楚人擁護我們這外來客。有兩種策略,一是效法秦始皇,武力征服,強權政治,可都尉無大秦之勢,難有秦始皇之功,即使攻下幾座城池,楚國也不能得,因為武力可以攻佔城池,卻不能征服人心,這是下策。二是以攻心為上,迎合楚人的願望,擁立他們心目中的楚王,反秦復國,打著這個幌子,我們才能佔領楚地,深得楚人之心啊。楚人做了這麼多年亡國奴,都尉為他們復國封王,楚人必感恩戴德,人心所向,但等楚國故土收復,百姓歸心,都尉有了立足之地,立身之本,再廢楚王而自立,並積蓄力量,爭雄於天下,大事可成矣!自己的前程不可限量,為什麼非得受別人的轄制呢?”
葛嬰沉默不語。
“都尉復立楚王是為了攻楚地,正是張大楚國之舉,非私心也。大丈夫做事應當機立斷,不能瞻前顧後而錯失良機。”
“事已至此,請先生籌備吧。”葛嬰沉思良久,終於橫下心來。
“不瞞都尉,從籌謀此事,我就擬好了奏報,請將軍過目。”
“先生是不同意報告陳將軍的,怎麼又改變了主意。”葛嬰接過奏報。
“這根本不是隱瞞的事。先立後報,不僅師出有名,沒有邁過陳將軍的門檻,同時也能探究陳將軍的態度。”
“什麼態度?一定火冒三丈,不興師問罪,我就燒高香了。說句心裡話,但願陳將軍一蹦八個高,挨頓臭罵了事。如果是無言以對,心生憤恨,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葛嬰如此說,確實深知陳勝的脾氣,油然發出無奈的感嘆。
“是啊,火暴脾氣不可怕,就怕恨從心頭起,怒在膽邊生。”
“既然如此,也不能顧及那麼多了。但願陳將軍明白我的苦衷。”葛嬰心裡根本不踏實,但不得不自圓其說,聊以*。
“棄私情而曉大義,才是英雄本色。”
“先生,自你提出擁立楚王之事,我也分析了利弊得失,我們樹起一塊金字招牌,同時也成為眾人矚目的靶子,陳將軍憤怒而積怨,秦朝不容而剿討,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啊。”
“我們有富庶的土地,有感恩戴德的百姓,再徵足糧草,可謂有備無患。”
“擁立楚王,此乃大事,我掂量再三,還是襄強合適,他是楚王的近支,楚人容易接受。”
“都尉英明。襄強雖為王族,卻因楚亡而家境敗落,現流亡民間,地位卑微,極易控制。說的簡單點,立誰並非重要,只要這個傀儡乖乖的聽話,榮華富貴由他做,國家大事都尉來掌,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