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年輕人看了電影《梅蘭芳》,還不知道梅蘭芳大師是誰。
我覺得君安之於越劇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有幾個人能夠在闊別舞臺十年後還被觀眾念念不忘?並且還能在重新登臺後贏得喝彩一片?
我直覺判斷:越劇絕不是君安的全部,君安也承認自己不算非常勤奮用功的演員,我想那是因為她的天賦實在太高,不論扮相、身段、演唱乃至氣質堪稱絕佳,不知讓多少人用功一輩子或許也無法企及。她在舞臺和生活間自如的變化著角色,生活裡你看不出她的戲曲〃影子〃,〃大氣中性〃的談吐舉止透著職業女性的幹練自信、嫻雅貴氣。她在舞臺內外自由地出入,並不為什麼所羈絆。能夠只把演戲當作興趣,而不是在上面寄於太多私慾;能夠把名利不看得太重,而擁有超然物外的若即若離的心境,這是君安的幸福,也是君安的魅力所在。
闊別十年,〃寶玉〃歸來,芳華依舊,歲月並不曾在她臉上留下痕跡。儘管十年間,在海外的她幾乎沒有再唱過越劇,天性悟性極高的她稍作除錯就將觀眾帶入越劇絕美的境界,這就足夠了。
至於這獎那獎,以君安的心性決不會太在意,這事兒她也不會去爭,她並不殷勤,再說得不得獎也由不得她。也許有一天,伯樂良心發現,會主動把獎送給〃白馬〃,即使沒有,觀眾的加冕足以成就君安的輝煌了。
和君安聊得很開心,我相信很多喜歡王君安的尹派戲迷,聽了王君安的構想和設計,都會感到欣慰。我們期待著不久的將來,她跟芳華團的姐妹們一起來打造一個《尹桂芳》舞臺劇,或者是電視劇,以此來紀念尹桂芳老先生。到那時,我們在王君安洗盡鉛華般的聲線中再去重溫尹派的精髓和美好。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行者無疆……訪國家京劇院院長 吳 江(1)
wu jiang
一段時間,關於京劇進課堂,質疑不斷,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引得網上驚呼:樣板戲又回來了!
京劇進入中小學課程的爭議,主要有兩類,一是擔心學生課程太多無暇顧及或擔心師資不逮,二是來自京劇界內部、戲曲界內部的不同意見,主要是曲目之爭與劇種之爭。很明顯,後者之爭佔據了上風。
傳統戲和現代戲曲目的比例多少算合理?到底是京劇〃一統天下〃還是和地方戲〃平分秋色〃?
這些來自圈內的爭議,對中小學生的理解接受和民族文化的未來有那麼重要嗎?*同志早就說過,先做起來再說,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因為一爭論,就會沒完沒了。
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事實上,目前是流行歌曲、進口大片,相聲、小品、露臍裝,成了孩子們的〃美育〃課。
我倒覺得應把中國戲曲、中國書畫、中國園林、民間工藝以及手工勞作統統納入美育課。*門編出一套美育課教材,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要知道:戲曲是一種愛好,是一種群眾性的審美活動。不能像形式主義的搞法,更不能〃窩裡鬥〃,〃搞內耗〃,〃唯我獨尊〃!否則戲曲非亡不可。
絕非危言聳聽!如此態勢繼續,誰也不敢保證戲曲不會走進博物館,走進博物館並不可怕,怕的是沒有尊嚴,沒有品質!
前段時間,全國的媒體如此密集地採訪這個〃家〃,求證那個〃家〃,對〃爭執〃議論紛紛,大大超出了平日對
吳 江
1949年4月生,遼寧綏中市人。1958年…1966年就讀於北京戲劇專科學校京劇表演專業,197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87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理論研究生班,現任國家京劇院院長,國家一級編劇,全國政協常委。
他創作的劇目有:《管仲拜相》《忠烈千秋》《尉遲恭》《瀘水彝山》《圖蘭朵公主》等,《文成公主》策劃人之一、編劇之一。
多次應邀在海內外做藝術專題講座,傳播京劇藝術,策劃組織實施了多部重點劇目和大型藝術活動的創作演出工作。
?戲曲本體的關注。要知道,有些媒體常年對戲曲都難得眷顧,此時如此熱衷〃爭執〃,正常嗎?
盼了三十年的一件好事,先把它做起來,起個好頭兒!看看是否適銷對路?如果中小學生大都能接受且還有需求,我們再群策群力,獻計獻策,使之逐步完善。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如此大張旗鼓地上綱上線地爭議,對〃臺上振興,臺下冷清〃的戲曲又能帶來多少希望?就事論事,在京劇進校園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