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簡單的碰頭會。司裡具體辦事的是那些書吏,當官的只是在報表上籤簽名而已。

合算下來,李慈銘這一年得到的工資是135兩銀子,和大約1200市斤糙米。京官一般不吃官倉發放的糙米,而是將之賣給米店,再從米店購買好米吃。當時京城的米價大致是一石3兩銀子,按現在的米價和人民幣折算,大約是當時一兩銀子值現在的100元錢。這樣,135兩銀子大約只值13500元人民幣,月工資只有一千來塊。這些錢自然遠遠不夠用,實際上只是他的年度花費的一個小小的零頭。李慈銘這一年的花費,高達大約2000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20萬元。相差如此懸殊,李慈銘怎樣過他的日子?揭開了這個秘密,也就大致知道了帝國官場的奧秘。

李慈銘有其他的收入。這些收入大致是如下四類:饋贈,印結銀,鄉賢祠外官捐銀,書院束脩。 。。

一 李慈銘的年度收入(2)

光緒十三年李慈銘收入表

收入型別 收入名目 數 額

工資收入 俸銀 兩

養廉銀 兩

俸米 石

工資外收入 饋贈(禮金) 兩

印結銀 兩

外官捐銀、團拜銀 兩

天津問津書院束脩 兩

———————————————————

總 計  兩、米石

饋贈,眾所周知清代京官有地方官送的冰敬、炭敬和別敬等。本年李慈銘所得的這一類收入總共是418兩。冰敬、炭敬以夏天送冰、冬天送炭為名,但從它贈送的時間——一般是端午節和春節前後來看,實際上是過節費,與地方上的“三節”節敬性質一樣,只是少了一箇中秋節。李慈銘的日記裡沒有提到冰敬,不過端午節的時候他收到一個名叫周學熙的人送來的20兩銀子和一部《太平寰宇記》,還有長蘆鹽運使賀良棟的節敬16兩。中秋節,有廣州的陶少實寄來的8兩銀子和10匣“午時茶”。由此可見,端午、中秋兩節的收入非常有限。較為豐收的是作為春節禮物的炭敬,他得到12人次、每次12—50兩不等的饋贈,共計288兩,如果加上翁同龢送的壓歲錢(“饋歲”)12兩,剛好是300兩銀子。所收別敬不多,只有一次,20兩。

印結銀,除了一、二兩月不見記錄,其他11個月(本年有閏四月)總共有兩。這項費用從何而來呢?

清代各省人士到北京辦理捐官等事宜,要請同鄉京官證明其申請材料(身世、履歷等)所說情況屬實,為此需要一份蓋了印的保結文書——印結,得到印結要付一些銀子,這被稱為“印結銀”。為了辦事方便,也為了對“印結銀”進行“合理”的分配,各省京官後來成立了一個類似同鄉會的組織,叫做“印結局”,需要蓋印都到“印結局”去辦,蓋印收多少錢也專門定了標準,得到的錢每月匯總之後,在月底或下月初按官職高低分送到京官手裡。每個京官每月所能得到的印結銀多少不一,或幾兩,或幾十兩,每年一二百兩較為常見,多者可至三四百兩。

李慈銘這一年得到的印結銀以十月份最少,只有兩,而閏四月、五月合在一起則有108兩。十一月、十二月也比較多,共有90兩,那是因為該年鄭州黃河決口,修理需要花錢,新開了一個捐款專案,叫作“鄭工捐”(就是鄭州黃河工程捐款的意思)。本年李慈銘所得“印結銀”總數達兩,是比較多的一年。

鄉賢祠外官捐銀,本年有兩次記錄,共138兩,另有性質類似的越祠團拜費60兩,加起來達到198兩。李慈銘是紹興人,魯迅先生同鄉,與魯迅的祖父周介甫有交往。魯迅先生寫自己在S會館(即山會邑館)居住的日子,談到過鄉賢祠,估計李慈銘所說的鄉賢祠就是紹興府山陰、會稽兩縣在京人員設立的山會邑館裡面的鄉賢祠,這是紀念同鄉中有德行、有成就的傑出人士而設立的基金會,由同鄉中的地方官捐獻,其紀念聚會餘剩的錢便分給了京官。

書院束脩來自天津歷史最悠久的兩家書院——問津書院(包括下設北學海堂)和三取書院。這兩家書院的日常費用來自長蘆鹽運使衙門。北京、天津、河北及河南部分地方在清代所吃的食鹽來自長蘆鹽場,總管這些地方食鹽專賣事宜的是長蘆鹽運使衙門,這是一個著名的肥缺,與設在揚州的兩淮鹽運使衙門一樣肥得流油。長蘆鹽運使衙門設在天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