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牧礁讎��蚧ú跡�ノ煥鍶巳碩賈�勒飭礁讎��哪Q�∏巍�

7月28日凌晨,張慶洲被一陣地震的驚呼聲驚醒,他光著腳從招待所的四樓跑出去,加入樓下逃離的人群,四層高的樓房的中間已裂開了一道深深的裂縫。第二天的會議開不成了,張慶洲多少為這次行程而懊悔——偏偏就趕上了天津的地震。在天津的鐵路局,他們被告知震中可能在塘沽,要去那裡搶險。在前往塘沽的路上,他看到了越來越多倒塌的房屋,越來越多的屍體和逃難的人。但是,在抵達了塘沽之後,他們又被告知震中是唐山。鐵路與公路交通業已中斷,張慶洲他們只能靠雙腿走回去。

“我突然發現一眼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了”,張慶洲清晰地記得7月29日下午回到唐山時的第一印象,“所有熟悉的景象都消失了,甚至找不到原來的路。”原來寬闊的馬路變得狹窄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蓋著白布的屍體,而原來的小路,則乾脆被瓦礫、屍體所吞沒。濛濛細雨灑在地面上,將血水衝得到處都是。回到路北區的家裡,張慶洲看到媽媽坐在樓房的廢墟上發愣,媽媽後來對他說,地震發生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我的小兒子逃出去了。”前天還在火車站揮手告別的大姐以及二姐的5歲的女兒都遇難了。馬慶奎買的花布也毫無用處,他的兩個女兒都未能躲過災難。

2006年7月18日的上午,在唐山市裕興路的一間裝修簡單、有點破舊的單元房裡,張慶洲給我講述了他的個人往事。30年過去了,當初17歲的少年已歷經滄桑,煙不離手。最初的文學夢想也實現了,他成了河北作家協會的會員,那場地震則成為他創作靈感的源泉,他想知道那場災難是否真的像災難報道描繪的那樣簡單,一場巨大的災難如何重塑了一個城市的心理,我們又從中學到了什麼……比起1996年出版的小說《震城》,他在2006年1月出版的報告文學《唐山警示錄——七·二八大地震漏報始末》更具有衝擊力。

經過7年不懈的調查,張慶洲吃驚地發現,那場造成超過24萬人死亡的唐山地震,在發生前早已被不同地震監測者預報出來,從開灤馬家溝礦的工程師馬希融,唐山地震辦公室的楊友寰,樂亭紅衛中學的觀測點,到國家地震局的科學家汪成民,關於唐山即將發生大地震的預測在7月28日之前,一直不斷被確認著,直到地震發生前的9個小時,馬希融還在向上級單位作出強震臨震的預報……

所有的警告在向上傳遞的過程中都被漠視了,而沒有來自上級的批准,任何行動又都是被禁止的,以至於為了召開一次一拖再拖的震情討論會,汪成民不得不在7月22日將一張大字報貼到了國家地震局局長辦公室的門上……

這本書是一次至關重要卻跚跚來遲的追問。地震的痕跡在這座城市已消失殆盡。7月18日下午,我在河北理工學院裡遊蕩,那座1978年7月建成、還未投入使用就被摧毀的圖書館的混凝土殘骸,看著它躺在叢生的青草裡,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淒涼。正是暑假時刻,落著小雨的校園空曠、安靜,遠處突然傳來隱隱的歌聲,似乎是《一條大河》的曲調。在學校大禮堂的走廊裡,我看到了一群兩腮上塗著紅粉的年輕人,他們在為今晚的演出做準備,因為###門的領導將來學校做評估。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唐山如何記憶(2)

除去這座圖書館,我找不到昔日的景象。這座城市看起來的確是嶄新的,比起大部分中型城市,它的道路更寬闊、平坦,道路兩邊的隔離護欄是嶄新的,路燈柱是不鏽鋼的,燈光明亮,不過計程車司機會告訴你,一切並不是這樣,他提醒我看新華路兩旁的樓房,它們的樓頂上的那個小尖頂的閣樓是新加上的,還刷成了粉紅色,看上去像是歐洲小鎮裡的一角。不過,不臨街的樓房仍舊是老樣子,灰色的樓身,平平的樓頂。城市裡已四處懸掛了“迎接抗震三十週年”的橫幅,粉刷著“弘揚抗震精神,更快更好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標語,天知道這三句口號之間到底有什麼邏輯關係。現在30週年了,唐山政府一直在致力於樹立一座新唐山的形象,30年裡,他們又蓋了多少樓房,GDP增加了多少。市中心的百貨大樓被重新裝修,它長方形盒子般的建築形狀,配以表面新型材料和方格子視窗,看起來像是一座歐洲30年代包豪斯建築突然間移植到了此地,但是如果你穿到大樓背面,你熟悉的粉紅色磁磚就又出現了。百貨大樓對面的廣場上是唐山地震紀念碑,兩座尖塔式的建築矗立在那裡,有一種冷漠的姿態感,刻在下面的碑文,看起來和那24萬死者沒有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