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做大將軍頗有傳奇色彩,但是對比在項羽處的遭遇,項羽不會用人,劉邦善於用人的結論並不能成立。首先,項羽把韓信從一個小兵提拔到重臣;親信,可見其識才眼光,而韓信逃跑只能說明韓信的心太高,而不能說項羽不懂用人。有人或以為韓信是因為項羽不用其策而逃亡,這裡就有個問題,君主並非所有臣子的計策都要採納,項羽如果真的一點都不用韓信,為何破例提拔韓信為親信?比較項梁,劉邦,被後世一致稱為知人善用的項梁,劉邦,對韓信卻都是忽略不用。劉邦最後封韓信為大將軍也是給蕭何面子而不是發現韓信有什麼才能,而且蕭何推薦韓信做大將軍亦有疑點:雖然大將軍位高,但是卻是個空職。韓信在劉邦陣營中沒有任何勢力,基礎,可以說上有劉邦,下有將軍各有自己的軍隊,指揮全軍有劉邦,各個軍團的指揮則有曹參,樊噲等將軍,韓信實際上連一個人都指揮不動。劉邦開始建議給韓信封將軍,雖然位置低於大將軍,但是可以指揮軍隊,慢慢積累戰功往上提升。所以蕭何的建議實際給韓信的職務不過是和項羽郎中實權相當的參謀(當然名義上高了很多)!考證韓信後來事蹟,發現韓信在後來很長時間都沒有任何作為,直到漢二年四月劉邦彭城之敗才得以收散兵抵擋楚軍立下戰功,終於得以指揮軍隊,成為一代名將。
2;漢初鬼才陳平之背楚亡漢
陳平的名氣要遠小於漢初三傑,但亦是漢朝舉足輕重的人物,劉邦視之心腹,常留在身邊,幾次出謀救紛糾之難,振國家之患。和謀聖張良並列為漢初兩大謀略家。陳平早先仕項羽,而後逃歸於劉邦,我們下面探討一下陳平背楚亡漢的緣故。
早年,陳勝起義後,陳平投奔魏王咎,為太僕,或則因為陳平長相太美,少時又品行不端,所以不少人向魏王進言讒之,陳平離開了魏王咎(11),投奔他處。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項羽帶兵救趙,這時陳平隨了項羽,項羽賜陳平平爵卿。後派陳平帶領原來魏王咎留在楚國計程車兵去討伐背叛項羽的殷王,陳平說服殷王投降而還。項羽因此派將軍項悍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誰知劉邦這個時候打了過來,殷王又反過來投靠了劉邦。項王怒,欲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怕被殺,託使者帶其金子與印還與項羽改投奔劉邦去了。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陳平背楚亡漢非不受重用,在鴻門宴的時候,項羽派陳平請劉邦(12),這個時候陳平就已經為都尉(註解1),並且居於項羽左右,可見被項羽視為心腹。後來又被派去獨當一面,亦可見很受項羽重視。都尉在楚漢時期是主管軍事的重要職務(註解2),後來陳平投奔劉邦處,劉邦對陳平很重視,給陳平復以原職務,遭到諸多將領的妒忌(13)。由此可見都尉官職的重要程度。而張傳璽說“陳平在楚營,只任都尉。他們投向劉邦,都得到重用”(14)亦僅僅是為了證明項羽不會用人,劉邦會用人不顧實際情況而言之。
二,陳平背楚亡漢的原因。不少人認為項羽為小事而遷怒於陳平。實則不然,聯絡當時的背景;陳平定殷地正是劉邦已定三秦欲東之時,而項羽此時正要北上齊地平定田榮。項羽派陳平為將帶領原來魏王咎計程車卒進攻殷王,表面上是因為殷王背叛項羽,實則是為防劉邦,否則當時趙齊以及劉邦都叛亂,偏偏去平定無足輕重的殷王?詳細研究當時戰略以及殷都地理範圍,發現項羽派陳平定殷地,則是為抵制劉邦東進建立一個致命的據點。殷地控制範圍在今天山西,河南以及河北交界處,處於魏王豹,河南王,常山王以及項羽西楚東郡之交界,對於劉邦的東進道路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位置。如果成功在此打下一片楚國勢力,不論是眼前阻攔劉邦東進還是長遠楚漢爭霸都是對劉邦勢力重大的制衡。項羽派陳平去完成這個任務亦是因為陳平原本是魏王舊臣,正好統率魏王的舊勢力;殷地本來屬於魏國,派魏人亦可起到利用當地勢力以及熟悉地形便於作戰的好處。項羽的謀劃顯然不僅於此:由陳平統率的舊魏勢力雖然有各種優勢可用,但是太勢力單薄,所以又派項悍帶領一隻軍隊做策應,可以防止魏人對自己不忠心。項羽此時正在齊國平定田榮,顯然項悍是早安排好的。陳平定殷地顯然沒有領略項羽的戰略意圖或是耍小聰明爭功勞,並未對殷地進行武力平定,僅說服殷王投降趕在項悍來之前就報其功而還。項羽在齊地對這邊情況並不瞭解,以為陳平獨立就把殷地平定,改命項悍拜陳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作為獎賞。好景不長,殷王本來就是隨風倒,此時劉邦東進,立刻又跟隨了劉邦。項羽聽到殷地投靠劉邦,知道是下屬虛報功勞以致於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