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笑得有些得意; 摸了摸鬍子; 沉思了一會兒; 才開口:“這座新城靠近車臣汗部,不如就叫克魯倫城。”車臣汗部就在克魯倫河一帶放牧。
張廷玉有些詫異。
原本還以為皇帝會請一些叫做安順、撫順之類的稱呼。
皇帝笑了笑,“怎麼樣?這個名字簡單易懂,不論是誰光聽這名字就知道在什麼地方?”這個城市原本就是用來坐互市用的,取個漢名或者複雜的名字,讓草原上的人如何能夠理解?還不如隨鄉入俗,依靠地理特點起個通俗的名字。
“萬歲爺英明。”張廷玉長長一拜。
皇帝志得意滿地摸了摸鬍子,隨後道:“旨意愛卿起草好之後,立馬交由內閣派人到克魯倫城宣旨。”
張廷玉走到皇帝面前,甩了甩袖子跪下,“喳!”
說完這件事,皇帝又繼續方才的話題,“愛卿認為倭人國該打還是不該打?”
二十年前,施琅率領水師收復臺灣,那時臺灣雖然仍處於鄭家的掌控之中,但鄭成功已經作古,臺灣自然不敵大清兵力,這場戰役毫無懸念,施琅沒用多長時間就收復了臺灣。
皇帝當時收到訊息,自然開心不已,這代表著大清統治的版圖在他手裡變得完整。
而就在那時,他收到施琅得一封奏摺,奏摺上的內容讓他心動不已。
施琅提出,趁著大軍現在士氣高漲,乾脆一鼓作氣打下日本,免去後顧之憂。
倭寇自明朝起就擾亂東海沿岸,施琅所說的後顧之憂,就是怕大清開了海禁,倭寇之癬再起,那時候要是攻打日本,肯定不敵大清兵力。
皇帝心動後就召來大臣商量,大臣卻不願意起兵戈,勸皇帝大清需要修生養息,並不願意再起戰爭,也是天意正巧碰上葛爾丹叛亂,這件事就放在一旁,隨著施琅去世,就沒有人再提起過。
前些年,三皇子提起日本銀山,皇帝這念頭又起,沒有哪個皇帝能夠抵擋住開疆闢土的誘惑。
更何況還是座擁有銀山的土地,這完全是一塊寶地。
然而皇帝之前就在大臣那邊碰了壁,深知朝廷大臣肯定會反對,那一個個都貪圖安寧,肯定不願意再起戰事。
更何況前些年連戰三藩,平叛葛爾丹,多起戰事已經讓大清上下勞累不堪,不管是百姓還是大臣,都渴望安寧。
皇帝這時候提出攻打倭人,肯定又有大批的人勸阻,所以他也沒有提這件事,任由自己三子折騰。
老三和老八在倭人國弄回來大筆的銀子,他不是不知道,只冷眼旁觀。
這回將倭人來使帶回了京城,皇帝更是早就收到訊息。
就連倭人在京城的一舉一動,他都瞭如指掌。
張廷玉一直被皇帝帶在身邊,自然知道皇帝的一些想法,就像他爹張英說的,“皇帝這些年雖然不像年輕時那麼好勝,但骨子裡還是想著開疆闢土。”
想到這一點,張廷玉開口,“回萬歲爺的話,依臣的拙見,這倭人該打,也不能在現在打。”
皇帝點了點頭,他也是這個意思。
想要攻打倭人國,並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辦到的,首先無端起兵時,起碼要得到朝廷大臣的一致認可。
“那你說何時才是適合的時機?”皇帝考驗張廷玉。
張廷玉笑道:“聽說三皇子跟倭人國交易,賺取了大筆銀子,不知道臣能否參上一筆?”
皇帝聞弦而知雅意,不外乎以利誘之,先讓朝中臣子參與進去,等得知倭人富裕,肯定自發鼓動朝廷去攻打。
皇帝滿意的點了點頭,“愛卿不愧是張英之子,朕特赦你自組船隊與倭人貿易。”
張廷玉滿臉感激,心裡卻鬆了一口氣,他已經按照那人所說,鼓動皇帝讓朝中大臣參與進與倭人的航海貿易,想必是能幫三弟還了一份人情了吧?
京城日本來使如同那西方來使一樣居住在東郊驛站中,在皇帝還未回京之時,這些人自然不能夠亂走動,只能夠呆在京城中。
這一次日本來的並不是天皇下屬,而是德川家族派遣過來,這次來想探個究竟,探查中原有沒有想要攻打日本的想法,若是有的話就出重金多聯絡一些朝廷大臣幫日本在皇帝面前多說好話。
日本在德川家族的帶領下脫離了中原,之前一百多年中原戰亂沒有顧忌到日本,這一次突然邀請日本來使到中原去,難免會給人來者不善的感想。
特別是德川家族,膽戰心驚生怕大清會出兵攻打日本,中原的強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