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走下坡路的原因,這倒不是因為他們缺乏資訊來源。他們掌握所有的事實,就是你前面讀到的這些。但是,他們看不到這些事實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模式。

你作為一個系統思考者,要診斷神奇科技公司的問題,就要找出一些能夠暗示某種基本模式的跡象。你會從最明顯的業績表現模式入手:開始的增長是跳躍式的,接著是越來越強勁的上升和膨脹,然後增長變緩,後來完全停止。這個模式就是典型的“增長極限”結構所帶來的症狀。

有許多可能的增強(放大)作用因素,可以帶來神奇科技公司一開始的銷售業績的迅速增長。對產品開發的投入、廣告宣傳的投入、良好的口碑,所有這些都可能把過去的成功變成未來的成功。而神奇科技故事中特別明顯的一個增強因素,就是把利潤再投入到增加營銷力量之中:銷售增加就意味著收入增加,那又可以僱用更多人力,來進一步增加銷售。

增長極限的結構總會有另一面,那當然就是負反饋'即平衡(穩定)反饋'的作用過程:銷售增長莫名其妙地放緩了。而銷售放緩通常只有以下幾種原因:市場飽和、競爭加劇,或者顧客失望。這裡,神奇科技電腦的市場需求仍然強勁,也沒有什麼競爭對手。只有一個因素讓顧客失望:交貨期太長。訂單積壓,生產能力不足,交貨期就延長了。交貨服務質量差的名聲散佈出去,逐漸使神奇科技營銷團隊面臨更大的銷售障礙。增長極限的結構模式正如下圖所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7章 是自我侷限,還是自我持續地增長(3)

在增長極限的模式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在正反饋環路上使勁兒推。而這正是神奇科技公司所做的:他們試圖透過新的銷售激勵、市場促銷活動和產品的小範圍改進,來重新發動“增長引擎”,而這些都沒什麼槓桿效益可言。在增長極限的模式裡,槓桿作用在於負反饋環路。

這個負反饋環路為什麼沒有人注意到?首先,神奇科技公司的高管層關注的是財務收入,對交貨服務並沒有真正重視。他們主要跟蹤銷售情況、利潤率、投資回報率和市場佔有率。只要這些指標看上去很健康,交貨時間問題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而且,交貨延遲是在銷售增長良好、利潤迅速增加的時候發生的,所以大家整體上就沒什麼可擔心的。而當財務狀況不好的時候,壓力又被轉移到增加訂單上。然而往往在這時,由於訂單減少,交貨時間已經縮短了。於是,不管情況好壞,高層對顧客等待電腦到貨時間過長的問題,從來就沒有給予過關注。

即使他們給予了關注,他們可能也沒有認識到交貨時間是影響銷售的關鍵因素。在第一次銷售危機爆發之前,交貨延遲問題已經在一年半多的時間裡不斷加重,而高管們卻產生了更大的錯覺,即認為“顧客不在乎交貨延遲”。殊不知,這種自滿心態很不恰當;顧客的確在乎交貨時間,但因為系統自身固有問題造成的延遲,顧客們的憂慮並沒有被神奇科技公司管理層清楚地認識到。顧客說:“我們希望8星期內收到計算機。”營銷人員說沒問題,結果卻到第9星期,第10星期,甚至第12星期還沒有到貨。再有幾個月,負面訊息就會不脛而走。由於潛在顧客很多,開始時這種傳言的副作用並不大,但後來便會逐漸廣為流傳。這種在“交貨時間延遲”和“營銷陷入困難”之間的延遲,可能達6個月,或更長時間。

神奇科技公司的經理人陷入了一種經典的學習障礙之中:無法辨認在時間上距離很遠的因果關係。一般來說,如果你等到需求下降之後,才去關心交貨時間,那就太晚了。緩慢的交貨狀態已經在自我校正了—只是臨時性的修正。神奇科技公司的交貨速度在第三年變得最慢,而那也是公司快速增長的最後一年。在那之後的交貨情況,隨著銷售量的下降而有所改進,但又隨著後來銷售量的回升而再一次變糟。

在該公司整個10年的歷史中,交貨時間延遲問題儘管伴隨著階段性的改進,但總體上是在不斷加重。隨之而來的是系統整體健康狀況的逐步惡化,這表現在增長速度的下降以及利潤的減少上。公司有幾次利潤急劇上升,但在每次業績下滑階段又大規模虧損。開始的增長期的興奮,後來變成氣餒,最後是絕望。由於原來預想的市場潛力從未能夠實現,大家最後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公司CEO私下說,最初的市場預期是個誤導。

沒有人意識到,神奇科技公司的情況也是經典的轉移負擔的模式。儘管有間歇的改進,問題的症狀(交貨速度慢)卻日趨嚴重。企業的整體健康狀況也在不斷下降,大家的受害感受也在不斷加重。作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