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六年,高句麗權臣泉蓋蘇文殺死容留王高建武,另立榮留王弟大陽王之子高藏為王,挾天子以專國政。 同年高句麗聯合百濟,一同出兵進攻新羅。 新羅不敵,失城四十餘座。 新羅王遣使入唐,請求李世民援助。 太宗遂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句麗,勒令泉蓋蘇文罷兵停戰。 然。 泉蓋蘇文不僅不從,反而暗中差人去漠南,挑唆早已投降的突厥和薛延陀部起兵叛唐。 高句麗悖逆之心日漲。 鑑於此,李世民決定動兵。 貞觀十八年。 太宗令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統兵四萬,另從長安洛陽招募銳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另令遼東道總管李積,率軍六萬先攻取遼東。 從三月出兵至今十一月,數月間,唐軍接連大敗高句麗之軍,被高句麗侵佔百年之久的遼東疆域,再次歸於中原之手。 高句麗元氣大傷,泉蓋蘇文對大唐生出畏懼之心,於是遣使前來長安認輸求和。 對於是否該接受高句麗求饒之舉,李世民與朝臣有著巨大的分歧。 攻伐高句麗,李世民想的不是一天兩天了。 早在貞觀四年,平定突厥之後,他就想要對高句麗用兵。 只不過,當時高句麗還算恭順,再加上以魏徵為首的廷臣,態度強硬的表示反對,李世民只好熄了這等心思。 等了這麼多年,今終是將高句麗狠狠揍了一通,李世民自是想乘勝追擊,將高句麗直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裡。 玄武門之時,李世民就暗暗發誓,他必要成就一番豐功偉業,如今,四方皆平,只剩下一個高句麗。 這個跳蚤小國,百年來,不斷侵襲中原,當年,楊廣徵集天下之兵,三次攻伐而不得,今日,他若是平定高句麗,那麼必可青史留名,成為千古一帝。 千古帝王。 這對李世民有著致命的誘惑。 所以,他想要張亮和李積接著進軍,一路打到平壤去,一舉掃滅高句麗。 但是,朝臣卻不同意。 他們想要見好就收,趁著現在佔著上風,要點好處就算了。 他們反對的理由有兩點。 一:大唐乃天朝上國,既然高句麗已然認慫,那就沒必要非對其趕盡殺絕,不然難免有些得理不饒人,如此有失禮儀體面。 二:如今已經入冬,眼瞅著遼東就要進入雪季了,再接著打下去,先不說前線將士能不能適應遼東那種狂風暴雪的惡劣天氣,光是輜重補給就有些難以為繼了,前隋當年攻打高句麗,其實就是敗給了天氣,因為惡劣的天氣,使得補給跟不上,最終遭逢大敗,前車之鑑就在那擺著,保不齊,唐軍就要復隋軍的覆轍。 說實話。 朝臣的第二點考量,也是有幾分道理的。 遼東進入雪季,那就是銀裝一片,積雪能到半腰深。 這種天氣下,走路都費勁,更別說打仗以及輸送補給了。 可李世民卻不信這個邪。 他自認為。 自個比表叔強八百倍。 隋軍更是不配與唐軍相提並論。 自大唐立國起。 十仗九勝。 唐軍打遍天下無敵手。 不管是處於漠南的突厥,還是位於瀚海黃沙的西域諸國,亦或是立於高山酷寒的吐蕃、吐谷渾,皆都拜服在唐軍的鐵蹄之下,區區一個雪季有什麼好怕的。 最終。 李世民乾坤獨斷,不顧朝臣反對,將高句麗的使團趕了回去,強令張亮和李積,接著打下去。 皇帝如此蠻橫。 惹得朝堂上的諸公也是不開心的很。 今日早朝。 他們一個個鼻眼朝天,對李世民愛答不理的,問他們什麼,他們就給你來句陛下決斷就是,要不然,就是臣無能,皆由陛下聖裁,那群老匹夫,儼然是玩起了冷暴力。 李世民越想越氣,連用早膳的心思都沒了。 他乾坐在兩儀殿內,冷臉生著悶氣。 一眾宮人戰戰兢兢的,連大氣都不敢多喘。 空氣都似停止了流通。 正壓抑的時候。 李治進來請安。 “兒臣,恭問父皇聖安。” 見到愛子,李世民臉色雖然放緩了些,可照舊沒有往日那般親熱,只是不冷不淡的嗯了一聲。 李治勸道:“父皇也別太生氣,為人臣者,匡正君王乃是本分,父皇乾坤獨斷,先生們有意見,也是正常的,聖人言....” “什麼聖人不聖人的。”李世民打斷道:“聖人都死了八百年了,你以後休要多聽那些老匹夫,說聖人怎樣怎樣的,不管是哪個聖人,他都沒當過皇帝,如何做一個仁君聖君,你得自己去琢磨,不要覺得按照書本上的聖人要求去做,就能當個好皇帝,朕以前,也就是太太相信聖人,太相信那些老夫子,所以才對你大哥那般苛刻,現在想想,聖人所立下的那套標準,哪是凡人能做到的,人有七情六慾,聖人卻教人滅人慾,只存天性仁善,這他孃的誰要是真能做到,早他孃的也成聖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