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張國淦一針見血地說:“時局的關鍵不在西南,而在東南。”

東南也就是馮國璋。4月1日,馮國璋致電袁世凱,勸他早作退計。一切變化得太快了。北洋派已經出現了裂痕,他的老部下已經出現反叛的跡象。分裂的原因,並不是北洋派反對帝制,而是他們反對袁世凱從清室手中奪取了皇位。段祺瑞甚至公然照搬當年袁氏“優待清室”的那一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把北洋派擬就的對袁氏“優待條件”送給袁世凱審閱。其中包括:一、往事不追;二、公權不褫奪;三、私產不沒收;四、住居自由;五、全國人民予以適當之優禮;六、民國政府每年給以歲費10萬元。

大局全盤瓦解。袁世凱已徹底絕望了,他的健康也隨之“全盤瓦解”,沉痾暴發,政躬違和,乃至一病不起。6月6日,袁世凱在打過強心針後,氣息奄奄,強支病體,對徐世昌、段祺瑞等幾位顧命大臣說了一句:“他害了我……”這個“他”是誰,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袁氏到死也沒有醒悟到,歷史把一個做華盛頓的機會給了他,可是他自己沒有好好把握,只會做王莽、曹操,與人何尤?一世梟雄,最後在眾叛親離、舟中敵國的悽慘境況下,憂憤而死。曇花一現的北洋實業,是南方人所發動最大規模的經濟北伐——洋務新政的遺產。即使在袁世凱時代,北洋實業仍然操縱在來自東南財閥手裡。事大如天死亦休。袁世凱做了83天皇帝之後,一死了之。北洋歷史,亦從此揭開新的一頁。

提起北洋集團,人們會馬上聯想起一群耀武揚威的軍閥。無疑,軍事集團是北洋的軸心和靈魂,但非唯一成分。它的勢力伸展到財政經濟部門,如果沒有財政的支援,為官僚集團補液輸血,它們一天也生存不下去。

人們常說,在腐敗政府和列強的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不可能成長起來。然而,事實上當時中國雖然政局風雨飄搖,國家內外交困,政府也像一部生了鏽的老機器,但在城市紳商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官營企業,依然逐步以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的形式,向完全商辦轉化。政治上的原因並沒有能夠改變這個過渡方向。反過來說,工業化的完成,最終將在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骨牌式的連鎖反應。

北洋實業的發端,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洋務新政”(亦稱洋務運動、自強運動)。洋務新政是由節制浙蘇皖贛四省軍務的曾國藩(湖南人),淮軍首領、當過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安徽人),兩江總督的左宗棠(湖南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人),兩江總督沈葆楨(福建人),兩廣總督林則徐(福建人),湖廣總督張之洞(雖是河北人,但長期在南方任職,當過兩廣總督),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丁日昌(廣東人),駐英公使郭嵩燾(湖南人)這樣一批有東南部背景的官僚所推動的。

◇BOOK。◇歡◇迎訪◇問◇

第51節:大國的迷失(51)

清康熙時代,中國的對外貿易,集中在粵、閩、浙、江四個海關。後來乾隆封閉閩、浙、江三個海關,僅保留粵海關“一口通商”。粵人與海外各大商行來往密切,搞洋務時間最長,經驗豐富,輕車熟路。朝廷要了解西方國家,也往往依靠南方官員的奏報和南方人所撰寫的書籍,林則徐更被後世史家譽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外貿重心,由廣東移到上海,當時在上海從事外貿的買辦、通事,乃至跟班、僕役等人,幾乎清一色是老廣班底。李鴻章創辦上海招商局,在裡面主持大局的,也全是珠江三角洲的買辦商人。

中國的近代工業,從軍火生產起步。曾國藩組建湘軍後,即在長沙、南昌等地設立製造鳥槍、抬槍、劈山炮及彈藥的局所,後來又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專門研製洋槍、洋炮和輪船。可惜人才奇缺,原料不足,搞了半天,成績乏善可陳,不得不和李鴻章的金陵機器局合併了。然而,中國近代工業的第一波浪潮,就從這裡開始,由南向北,席捲而來了。

儘管那次新政沒有取得預期成果,但這一時期創辦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福建船政局、廣東機器局等一系列機器製造局,為現代工業播下了種子。採礦、冶煉、鐵路、輪船、電報、銀行……一時比肩並起,盍興乎來。

清末民初,與洋務新政一脈相承的北洋實業,實際上仍然掌握在一批來自東部和南部的人物手裡。

北洋歷屆政府執掌農商(工商、實業)總長的王正廷(浙江)、劉揆一(湖南)、張謇(江蘇)、金邦平(安徽)、張國淦(湖北)、李盛鐸(江西)、田文烈(湖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