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5部分

韓藝搖搖頭,又道:“其實關鍵不在於引力的本身,而是在於孔聖人發現引力的過程。”說到這裡他將手中的書籍一揚,“我這個思路完全是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一句話,‘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不正是儒家的格物致知精神嗎?”

“格物致知?”

鄭伯隅等人微微一愣,似乎並未想到這一點。

韓藝見他們被忽悠住了,趕緊伸手道:“各位前輩先請坐。”

鄭伯隅等人雖然不滿,但也沒有辦法,現在撕破臉那對大家都不好,於是坐了下來。

韓藝也沒有太囂張,表現的還是非常恭敬,因為這一步棋對他而言,是至關重要,他必須要想獲得崔盧鄭王這些大家族的支援,只是站在廳中。

盧秋子問道:“你說的雖不無道理,但是格物致知只是《禮記,大學》其中的一句,並非是我們儒家的主要思想,我們儒家的思想是仁治,禮治,德治。”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子偏題了。

“盧前輩說的是,但是格物致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並非是全部,少年孔子這一出話劇主要還是想突出孔聖人的人格魅力。”

韓藝繼續道:“其實在我構思整出話劇時,也曾非常糾結,究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還是以孔聖人為主。基於話劇娛樂的特性,肯定還是要以人物為主,而且孔聖人是儒家的始祖,增加孔聖人的影響力,就是增加儒家影響力。因此我就翻閱了不少關於孔聖人的故事,但是這些故事都發生在孔聖人已經揚名立萬時,如果我再演這些,那跟書上講的沒啥差別,那麼就不能增加孔聖人的魅力,無法達到推廣的效果。

於是我就在想,孔聖人也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他也是一步步走向神壇的,這個成為聖人的過程,雖然記載的不是很詳細,但是我認為這恰恰是孔聖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孔聖人肯定也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才成功的,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會引發共鳴,這才咱們儒家的精神,這種精神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還能鼓勵眾多儒生。

因此我選擇了少年孔子,我想展現的是一種孔子精神,是一種儒家的精神,而不是一些孔子說過的話,這些話誰都知道,但都是一些獨立的,我想將這些話匯聚成一種精神。”

鄭伯隅聽得似懂非懂,他們認為應該以儒家思想為主,但是韓藝卻認為應該以孔子為主,他們當然也不會反對以孔子為主,這是很好的,點點頭,道:“你說得倒是有些道理,但是老夫還是不太明白,這故事的內容與孔子精神有何聯絡?即便是格物致知也非孔聖人提出來的。”

韓藝解釋道:“這其中大有聯絡,梨子落下來,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誰都看過,誰都知道,尋常人肯定不會去想為什麼梨子會落下來,但是如果孔聖人對此發出了疑問,那就能展現出他的過人之處,如果他還從這種非常常見的現象,發現一些非常奇妙的知識,這就展現出了孔聖人天資超然,這就是一種魅力。而且從這個細節,就反應出孔聖人之後提出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觀點。

然後,孔聖人為了尋找原因,不是一味的去思考,而是去請教他人,去學習,從生活中得到啟發,這又反應出之後孔聖人提出的‘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的觀點。

在之後,孔聖人面對真理,勇敢去推翻老師的理論,從中也反應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觀點。再到最後那一出師生和,反應出孔聖人尊師重道的思想,在真理面前,孔聖人是勇敢的,但是在老師面前,孔聖人是尊重的,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道。他的老師原諒了他,並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在孔子相師的故事中,孔子作為聖人同樣也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虛心求教。這就是儒家精神,或者說孔子精神。

孔聖人的一切言論觀點,都是由這種精神而衍生出來的,作為儒家弟子,應該要學習這種精神。至於引力,只是為了讓一個看似普通的現象,展現出孔聖人超凡的魅力。如果我寫孔聖人治國的故事,那麼老子也提出過不少的名言,這就不能凸顯出孔聖人獨有的魅力。我是要借話劇推廣儒教,那我必須給予凸顯出孔聖人身上一種任何人都沒有的精神。”

這長篇大論下來,鄭伯隅等人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再細細一想,雖然整個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每一個細節都體現出儒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