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亢奮與狂熱,一副想拆又不敢拆的樣子。
趙弘潤微微一笑,他當然認得這些馬車,畢竟這些馬車,正是他命肅王衛從魯國帶回來的馬車,馬車上裝載著魯國工藝的匯總——《魯公秘錄》的拓本。
“殿下來了。”
“肅王殿下來了。”
注意到趙弘潤一行人的到來,眾冶造局官員與工匠們連忙向兩旁推開,給趙弘潤留出道路。
只見這些人目不轉睛地看著趙弘潤,臉上滿是殷切的神色。
這並不奇怪,畢竟對於熱衷於技術工藝的官員以及工匠們而言,眼前二十幾輛馬車上那看似不起眼的竹冊,那絕對是遠比金銀珠寶、翡翠瑪瑙更珍貴萬倍的寶物。
此時,王甫在旁小心翼翼地說道:“這二十幾輛馬車,乃是肅王衛們昨日運來的……聽說是《魯公秘錄》的拓本,大傢伙都恨不得想一睹為快……”
“那還等什麼?”趙弘潤笑著說道。
話音剛落,就聽在場眾官員與工匠們歡呼一聲,朝著那些馬車一擁而上,嚇得王甫當即追了上去,一個勁地大喊:“小心些、小心些!”
望著眼前湧動的人群,趙弘潤心頭一片火熱。
他有預感,在得到了魯國頂尖的工藝技術後,他們魏國的技術會突飛猛進,甚至趕超魯國。
魏國,將迅速崛起!
崛起於已到來的新時代裡!(未完待續。)
第765章:六月
《魯公秘錄》,並非是通篇記載著諸般戰爭兵器的秘典,它還涉及到對礦石類的區分、武器裝備的打造甚至是民用器械與水利工具等等,毫不誇張地說,它涉及的領域非常廣。
這也難怪,畢竟《魯公秘錄》始終在修訂,魯國的工匠們時不時地就在先人的基礎上修繕、改良,亦或者直接新增新的技術專案,以至於趙弘潤當初看到的《魯公秘錄》真品,那些竹冊有的陳舊腐朽、有的卻嶄新如故。
不過最讓趙弘潤感到驚喜的,則是因為《魯公秘錄》它不僅僅只是秘錄——即畫著有用器物的圖繪——更難得的,是無數魯國的工匠們在那些圖繪上的添注、詳解與理念的灌輸。
打個比方說,一把劍。
銅劍是原型,編著年代最悠久的某篇幅中,詳細記載著這種銅劍的精確標準與設計初衷。
劍刃長几尺、寬幾寸、厚度多少,重量又以什麼標準為最佳,在簡簡單單一副圖繪旁,那些年代久遠的魯國工匠們早已做出了精確的統計,畢竟武器也要考慮使用者——魯國士卒——的身體素質。
然後是對這種銅劍的改良,為何增強這類銅劍的堅固與韌性,在銅礦中摻加幾種其他的礦粉,摻多少比例,打造時的火候又控制在什麼溫度,淬火、回火又怎樣處理,等等等等。
以至於往往一整冊的竹冊,只有寥寥一兩幅設計圖繪,其餘皆是這種遠比金銀珠寶更珍貴的記錄,用後世的術語說,這叫設計資料,是改進、研發最重要的東西。
這是《鍛造篇》,而在《山石篇》中,《魯公秘錄》記載了魯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所有不同種類礦石,與對這些不同礦石所做過的測試使用。雖然命名的稱呼不同,但趙弘潤卻從其中找到了記憶中某些煉製鋼材合金的重要原材料。
當然,或許這些記錄仍不夠完善,但相信比起中原其餘各國而言,魯國無疑是走在技術的最前沿。
不誇張地說,這也是底蘊,是魯國集無數工匠們所研究出來的工藝技術的底蘊,是魏國縱使有趙弘潤在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追趕超越的底蘊。
至於《器造篇》,那就更不得了,魯國的工匠們居然隱隱摸到了某些真理的門檻,粗略地明白了摩擦力、重力等概念——雖然那些魯國工匠們對這類真理所起的名詞並不與趙弘潤的記憶相符,並且,他們也不能理解這些力的存在基礎,因此將這些力歸於神祗的規則,亦或是天地間的道理,即本該如此的意思。
這些珍貴的文獻,讓趙弘潤覺得魏軍這半年多來的辛苦與犧牲果真是值得的,因為單憑魏國如今的技術基礎自行研究,真不知猴年馬月才能趕上魯國的水準。
要知道,技術水準可不單單只是打造幾輛投石車、改良幾輛連弩車,不懂原理、只懂得按照圖紙打造的工匠,永遠無法成為真正的匠師。
因此,趙弘潤回到冶造局後所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儘快翻譯《魯公秘錄》,畢竟《魯公秘錄》內的記錄文字,單單魯國文字就有新、舊好幾種,偶爾還參雜著一些齊國的新舊文字,魏國的工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