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一’的錄取率還是有的。
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文場搏殺何嘗不是如此呢?
就算那些殺出重圍的幸運兒,哪個不是付出了及其沉重的代價呢?他們從一個小小蒙童,寒窗苦讀後,參加層層淘汰率驚人的考試,想要最終考中進士,平均需要三十年時間。
三十年啊,足以讓一個奶聲奶氣的稚子,變成鬍子拉碴的猥瑣大叔,人生中最美好、最寶貴的少年、青年時代,就這樣蹉跎而過,代價不可謂不沉重。
但就是這樣殘酷的現實,依然無法阻擋這個社會對科舉的膜拜,幾乎所有的人家,只要有條件都會讓子弟讀書,參加這希望渺茫的科舉,只因為在大明朝,想要當官,別無他途!
嘉靖三十五年二月,經過三年來的層層選拔。又產生新一批的舉人,和往屆的落第舉子齊聚京城,準備參加三年一度的禮部會試,向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道關卡,發起新一輪的衝擊……雖然考中舉人,便等於躋身統治階層,能謀個一官半職,一輩子衣食無憂、受人尊敬、老有所養,已經可以算是成功人士了。但要想飛黃騰達,過上那種‘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的頂級生活,不考進士是不可能的。
為了能充分適應京城寒冷的氣候,做好考前準備,各省舉子們一般都會在年根前後趕到京城,會試成績三月出來,所以他們至少需要在京城呆上至少三個月。
兩京一十三省,四千五百名考生,每個舉人老爺都有三五名甚至十幾名不等的隨員。一下子一兩萬人湧到京城,住宿變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客棧當然是棲身的主要場所,精明的商人們也自然不會錯過這個黃金商機。除了原先的客棧之外,他們提前將貢院附近的房產租賃下來,改建成臨時的旅館,這些旅館在會試幾個月裡必定爆滿,讓商人們賺夠一年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