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把卷箱取來開封,將試卷先取出一捆開啟,遞給趙貞吉。再由趙尚書,按照閱卷官的官職,依次一卷一卷地分送到他們面前。分完後再取來一捆,直到分完為止。
每個閱卷官收完卷子後,即開始閱卷。看完一份,便遞給左手邊的閱卷官。同樣的,等右手邊那位閱完,也會把卷子給他,這樣輪流傳看,九位閱卷官都能看到每個考生的卷子。這種閱卷法叫‘轉桌’,也只有殿試閱卷才會出現。
同時,每位考官都得在閱過的卷子上,寫下自己的姓氏,但不署名……除非有同姓的,官位低的只好委屈寫一下名……閱完之後,還得寫上優、劣符號。按規定,優劣符號由高到低依次分為五等:即為‘〇’、‘△’、‘、’‘│’、‘Х’……
當然,每位閱卷官的口味不同,出現不同的評價也是正常,但差別不能太大,比如說這份卷子大家有的畫圈圈、畫三角,有的卻畫槓槓、畫叉叉,這樣是肯定不行的,會由監視官提起另派大臣閱卷,以防考官‘各存成見,有上下其手之弊’,一旦坐實了,會受懲罰的。
但歷史早已經反覆證明,任何制度都是存在弊端的,無論設計的多麼精心,這種閱卷方式也是如此……由於擔心被處分,所以考官們在批閱同一份卷子時,便會出現‘圈不見點,尖不見直’的現象,也就是說只敢與上一位的評價差一個等級,再多就不敢了。
顯而易見的,首席閱卷官的意見,便顯得舉足輕重了,尤其是在打落試卷時,幾乎是決定性的……如果他判了一份卷子死刑,基本上就死定了。
等九個閱卷官‘轉桌’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