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想出這招釜底抽薪的妙計,果然這個在亞洲金融風暴和網際網路沫破裂中都大得其利的傢伙最擅長的還是金融手段啊!
2005年6月,楊星協同傑克?韋爾奇一同出席了在天空星城的新聞釋出會,打破了不少人猜測韋爾奇失勢的傳言。楊星一上來就毫不掩飾的表示,他的IPO目的就是為了籌集足夠的資金,一是為了擴大企業擴張的步伐,儘量佔領市場。二來也是總部調整集團業務,剝離非核心業務,引進投資方,帶動相關企業一同發展。許多中星產業鏈中下游企業可以借這個機會獲得上游企業股權,即使當不了大股東,也可以加入到中星來參與公司政策制定。
當然最主要還是為集團私有化上市公司籌錢,所謂私有化是指將公眾手中的股票買回,即由上市公司大股東作為收購方所發動的收購活動,目的是要全數買回小股東手上的股份,變為大股東本身的私人公司,買回後撤銷公司的上市資格。這看上去和以往認為公司做大做強一個標誌就是能上市融資的傳統觀念明顯背道而馳,有開倒車的嫌疑,但楊星解釋了為何他要這樣做的緣由。
其實對於企業來說,上市縱然能夠擴大公司聲譽、籌集資金、成為公眾公司等多重優點,但因此會失去許多“zì ;yóu”,比方說從公司決策效率的角度考察,在非上市公司的組織形式下,決策程式可以更有效率。重要的新計劃不需要過於詳盡的研究,也不需要向董事會報告,可以更為迅速地採取行動。這對需要迅速執行的計劃來說至關重要。
此外,公眾持股公司必須進行詳細的資訊披露,而競爭對手可能從中獲取重要的、與競爭相關的資訊。這次中星集團面臨敵人惡意收購的主要原因就是股權分散,而且能從上市公司定期公開的報表和資料中找到漏洞,藉此發起反擊,如果是私有化企業,想要在股市上購買股票和了解內幕訊息就沒那麼容易了。
楊星這一手從根本上打掉了惡意收購的基礎,一旦他的私有化成功,對手再想伸手就非常困難,只能和幾名大股東談判收購,而比起和公開股市上成千上萬的股民和中小股東打交道來,身為最大股東的楊星只要聯合一兩名其他股東,應對起來就要輕鬆自如的多了。
同時私有化還能產生一種財富轉移效應,私有化後,股權價值一定會升高,雖然股權價值的增加不一定就表明經營效率一定提高,但股權價值的增加可能代表財富從其他利害關係人向股東的轉移。
例如,在私有化最愛採用的槓桿收購中,由於債務急劇增加,股權價值增加中一部分公司發行在外的債券和優先股價值會減少,類似中星資本股份中zhèng ;fǔ控股權將會大大縮水,這也是楊星這次遇襲後,對國內有人三番五次想沾自己便宜的一個猛烈回擊。等私有化結束,股東只剩下幾個,楊星在中星資本一家獨大,再想吞下中星,只憑權勢沒有足夠的財富那是休想成功的。
除了以上的考慮外,楊星還想以此加強對中星的掌控,重振市場信心,激勵管理層人員。由於上市公司股權分散,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分離,掌握公司決策控制權的經營者的目標可能偏離作為所有者的股東的目標,從而產生雙方衝突,楊星遇襲後集團經營陷入一定困境就與此有關。他實行私有化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所有權和控制權再結合,從而有效地降低高層摩擦,同時也是為即將到來的金融海嘯做好準備,他要牢牢把中星這艘大船的舵給掌穩。(未完待續。。)
s
章節目錄 第七百八十一章 龐氏騙局
當然楊星擺明要對上市公司私有化的好處一大堆,但也有個現實問題要考慮,就是上市公司退市需要大筆的資金,那可是要讓大股東自掏腰包才做得到,所以大部分公司私有化都採取了槓桿收購方式。
而中星集團現在旗下的星雲電子、星辰製造和星威資源都是市值接近500億美元的大公司,星動網路市值也不相上下,星富投資集團更是估計接近千億美元的金融巨頭。如果對十方俱滅全面私有化,即使採用槓桿收購方式,楊星至少也要拿出1000億美元才行。現在雖然去掉了星雲電子、星辰製造和星威資源,也要拿出五六百億美元才行,這難怪楊星會主動出手出售星富投資的資產和股份,壓低星富股票市值,同時瘋狂圈錢,現在看來才勉強夠用。
直到這時事情進行到這一步,明眼人都能看出楊星是在下很大一盤棋,從一開始他的目的就不僅僅是穩住陣腳而已,難怪他對“毒丸計劃”興趣不大,一出手就是1000多億美元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