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被裡握拳使勁捶了捶,然後起身狠狠地問道,“二哥你到底什麼時候開張啊?”
鄧知仁訕訕一笑,把豆腐腦兒端給她,“這兩天就開張!”
溫華接過碗,裡面是半碗豆腐腦兒,又添了些豆漿,面上浮著切碎的鹹菜和花生,她拿著勺子一口一口的慢慢吃完,抹抹嘴,點點頭,“不錯,豆腥味淡了不少。”
既然要開張,這又是在村裡,自然不可能弄什麼店面門臉兒,溫華記得小時候跟著舅舅用腳踏車馱著糧食去饃房換饅頭和麵條,饃房是村裡的一個住戶經營的,沒有什麼店面,只在大門旁邊的牆上用油漆刷了個斗大的“饃”字。
她本想找根杆子掛個旗幡,上面寫上“豆腐”,可是一來大竹竿不好找,二來也不好固定,於是只好罷手,找了塊鄧知仁弄廢了的木板,邊上用墨汁畫上花紋,兩面各寫了一個漂亮的“豆”字,用麻繩穿了掛在門簷上。
開張是開張了,可是隻有豆腐、沒有顧客也不行啊!
一連半個月,鄧知仁挑著擔子去附近的村落走街串巷賣豆腐。他一天只走三個莊子,到中午的時候就能回來了,做得多了有了經驗,再加上家裡宋氏、溫華和平羽都幫忙,倒也不是十分辛苦。
因著現在天冷,能吃的菜不多,不是鹹菜就是窖藏的白菜,早就吃膩了,然而也因為天冷,人們不願意出門,於是鄧知仁的豆腐挑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花兩個錢買的豆腐足夠一家人換換口味了,若是手上沒錢的,也可以拿糧食換,鄧知仁做了一個小木盒,一盒正好裝一合糧食,也就是十分之一升,定下一合豆子換多少,一合谷子換多少,一合高粱又能換多少,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的豆腐鮮嫩可口,分量又足,花樣也多——在溫華的建議下做了北豆腐和南豆腐兩種,還有豆腐乾、豆腐卷兒和炸豆腐,因為平日裡人們吃菜油水少,口味也淡,所以豆腐乾和炸豆腐極受歡迎,但是鄧知仁每次帶的都不多,所以常常是最先賣完的,有不少姑娘媳婦看見他就埋怨他怎麼不多帶些。而這個時候他只好說帶的多了挑子裡裝不下,又把自家豆腐坊的位置告訴人家,若是離得近的就勸人家可以直接去他家買,要是聽說誰家要辦喜事,他就提前跟人家說好,定下多少豆腐多少豆腐乾,他都給送過去。
如此,漸漸的有了不少回頭客,鄧家豆腐也在十里八鄉有了些許名氣,甚至有離得近的主顧若是沒遇上鄧知仁的豆腐挑子就乾脆到他家裡來買豆腐。
預備過年嘍
對於敞開大門做生意,宋氏一開始是有些猶豫的,可當她見到兒子帶回來的鼓鼓的錢袋和糧袋之後很快就打消了顧慮。兒子要找媳婦了,家裡總不能坐吃山空吧?有事做就總比閒著強,這樣掙錢雖說不如在外走鏢來得容易,可那是刀口上添血掙來的,與其整天擔驚受怕,不如踏踏實實的做些小本生意。
她雖是寡婦,但因年紀大了,平時出門並沒有什麼顧忌,何況鄉間也沒那麼多講究,所以即便有人眼紅她家掙了錢,在閒談的時候不無妒忌的酸上兩句,但顧忌著鄧知仁遠近聞名的拳頭,加上大家暗地裡都在傳她家富起來是因為她大兒子在京城做了官,到底沒人真敢跑到她面前說三道四,不僅如此,村裡的不少人家反而因著買豆腐而漸漸和她家恢復了來往。
剛開張的時候平羽也跟著鄧知仁在外走了幾回,幫著算算賬收收錢,可是他那張臉實在是太引人注目了,誰見了都要誇上兩句,若是遇上愛說話的媳婦和大嬸還要打聽打聽這是哪家的孩子,識不識字,定親了沒有,弄得他尷尬無比,常常被鄧知仁拿來當做飯後笑料,後來他感冒了,鼻子哼哼的一直沒好利索,鄧知仁就索性讓他在家歇著,若是有客人上門,就由他接待。
眼看到了臘月,該預備過年了。鄧知仁這天在家算了算賬,最近賣豆腐賺的錢足夠過年用的,此外還有換來的百十斤糧食,其中豆子佔了約有一半,留著用在制豆腐上,其餘的都是穀子、高粱、蕎麥等等,這樣看的話,一年下來竟和家裡三十畝田地的收入差不多,到了天暖和的時候生意也許沒有冬天那麼好,但是算上佃農交的租子,也足夠一家四口嚼用了,何況家裡還養著羊。
臘月初八是過年序曲的開始,頭一天臘月初七的晚上,宋氏就開始忙碌起來,把小米、豇豆、小豆、綠豆、幹棗、粘黃米、大米、江米洗淨,還放了些許核桃,小火熬了一夜,熬出一大鍋香濃稠滑的臘八粥。
臘月初八一早,先盛出一碗祭祖,隨後鄧知仁就帶著平羽去各家送粥,除了本家親戚和朋友,村中的幾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