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全球。
7、千百萬中國人的夢想已經實現:擁有自己的房子和別墅。中國巨大的商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資金、技術和專家。中國將修建大量的高速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中國的高儲蓄轉化為消費推動著經濟繼續快速增長,如同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8、也許中國自己還沒有意識到,中國已成為亞洲的權力中心,日本經濟日益依賴中國經濟。幾乎每一個亞洲大公司的成敗均取決於與中國經濟的聯絡,中國已具備對亞洲鄰國施加巨大影響的能力。
9、和歷史上大多數經濟大國崛起一樣,中國的崛起對全球既定的財富和權力構成了挑戰,引起了系列衝突。中國和美國是21世紀的兩個超級大國,它們在政治、經濟、軍事、技術和文化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
10、在1998—2005年期間,中美衝突力量高於合作,經濟和政治冷戰是這一時期的主導主題。2005年以後,冷戰氣氛消失;由於中國實施更自由和民主的改革,增加了西方對中國的信任,不再把中國看成戰略威脅。
11、中國已形成它自己的政治、經濟發展模式。它不僅採用了西方的市場資本主義模式,而且容納了中國5000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實行了50多年的共產主義遺留物。國家仍對經濟保持高度的干預和控制,儘管在外表上中國已經西化,但並不完全“像我們”,不論從經濟上還是從文化上。
12、與以往相比,中國已是一個更開放的社會,但仍不是西方意義上民主社會。各種精英利益集團在爭奪權力,大政府的力量還很大,遠高於西方的標準,政府仍以一種集權和不透明的方式在管理和運作。
13、意識形態的力量還是很強,不過此時的意識形態的內容主要是民族主義和經濟發展優先,社會主義原則其次。“經濟民主”(強調國家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的價值高於個人自由的價值。
丹尼爾告訴美國人,這就是未來20年後的中國形象,一個與美國平起平做的超級經濟大國,全球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中國:世界工廠”
截止2001年,中國的糧食、肉類、鋼、煤炭、水泥、數字程控交換機等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目前已有100多種商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行業遍佈紡織、家電製造、通訊裝置、醫藥、機械裝備、化工10個行業。以2001年為例,在家電製造業,彩電的產量為3936萬臺,佔世界總產量的29%;洗衣機1443萬臺,佔世界的24%;冰箱1279萬臺,佔世界的16%,空調1827萬臺,佔世界30%;電風扇和照相機分別為7661萬臺和5514萬個,世界份額均超過50%。在電子及通訊製造業,電話機產量為9598萬臺,佔世界的50%;顯示器年產4590萬臺,佔世界42%;鐘錶15萬隻,佔世界75%。在紡織業,以絲為例,年產噸,佔世界70%。在醫藥行業,青黴素和土黴素的世界份額分別為60%和65%,維生素為50%。在機械製造方面,中國生產的拖拉機和集裝箱佔世界份額的83%。
全球500強大公司正大舉進軍中國,把生產基地甚至研究與開發中心轉移到中國。
自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就開始把關注的目光聚焦在中國,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在2002年中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達527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投資吸收國。根據美國AT卡尼諮詢公司的最新調查表明,中國現在已取代美國,成為外國公司的首選投資地,許多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全球製造平臺。
上海正成為亞太地區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彙集地及營運中心。截止2002年,全球500強企業已有300多家進入上海,100餘家在上海建立起跨國研發中心,60餘家在上海設立了地區或中國總部,其中有25家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了地區總部,它們包括柯達、東麗、先鋒電子、科勒、小松、歐文斯科寧、強生、比歐西、斯米克、羅氏公司等公司。
全球500強企業的日本小松集團中國總部,進入上海已經一年。小松集團分佈於全球的4個地區總部中,上海是其中之一,其餘3個設在美國、歐洲和新加坡。該公司認為,上海日臻完善的投資環境和城市基礎設施,已具備了跨國公司總部執行的先決條件。
總部設在波士頓的美國熱電集團,已在中國投資建立第一個高科技企業。美熱集團上海雷勃公司的產品佔了亞洲市場18%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