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還得感謝一個人呢。”
“感謝一個人?是誰?”孫綱聽了不由得一愣。
江穆齊告訴他,這個人,是個美國人,名字叫做馬吉芬。
對於這個名字,孫綱有一定的印象,馬吉芬是在北洋艦隊服務的洋員之一,在“鎮遠”艦上任職,大東溝海戰中他表現英勇,而且在戰鬥中受了重傷,在海戰後他因為健康狀況惡化,就回國了,孫綱後來就再也沒聽到過他的訊息了。
而江穆齊告訴孫綱,這個人現在已經去世了。
而這個人的經歷,卻也可以用“傳奇”來形容了。
馬吉芬1860年12月13日出生於美國一個傳統的軍人家**,1歲時進入美國安納波利斯海軍學院學習,在他畢業的時候,美國國會透過法案,規定只有當軍艦上有缺員時才將學員遞補上去。在1884年,美國海軍的規模還不大。今天的一條大點的軍艦就差不多可以把當時的全部美國海軍軍官都裝上了。當年的海軍畢業生中只有前12人有機會進入海軍,其餘的90人不得不回家去當老百姓。馬吉芬沒能成為前12名,畢業考試的時候他的名次比較靠後。他在國內無法將學識付諸實踐,只好到國外找找機會。在富於冒險精神的他看來,與其荒廢了一身在美國最好的海軍學院學到的本領,倒不如到飄揚著黃龍旗的古老中國來服役。
1885年4月馬吉芬到了中國,並進入了北洋艦隊,作為駕駛和槍炮教官,因為勤勉稱職,晉升很快,最後到“鎮遠”艦上擔任幫帶,甲午戰前,他本來是要回家探親的,當聽到戰爭爆發後,立刻收回了申請,隨後就參加了震驚世界的大東溝海戰。
(二百八十九)陽光總在風雨後?
在1894年9月17日那天長達五個小時的激烈海戰中,因為“鎮遠”艦遭受了日本艦隊數百發炮彈的轟擊,馬吉芬在海戰中受到了嚴重的戰傷,包括劇烈的撞擊、燒傷和彈片擊傷。他的健康和視力受到了不可挽回的重創。但他依然和戰友們一起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刻,隨同“鎮遠”艦返回旅順。
戰後馬吉芬受到了清廷的嘉獎,基於他日益惡劣的健康狀況,海戰之後他離開中國返回美國療養。他在紐約生活了兩年,忍受著無休止的傷痛折磨。
大東溝海戰為馬吉芬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但卻不能減輕他的傷痛,他的右眼球因而後來被迫摘除了。
在紐約生活期間,馬吉芬給美國《世紀雜誌》寫了一篇完整的黃海海戰的報告,並撰寫了名為“鴨綠江外的海戰”的回憶錄,在裡面詳細敘述了這場大海戰的經過和海戰中北洋艦隊的廣大愛國官兵不畏強暴英勇殺敵的壯舉,這本書在美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使美國人民瞭解到了甲午海戰的真相,馬吉芬又在很多地方做了關於大東溝海戰的巡迴演講,他的講述讓美國公眾“如置身驚心動魄之戰場上,見飛火彈雨之中,華人之抗敵壯舉”。在演講中,他透過對飛濺的彈片、“鎮遠”艦開裂的甲板、以及甲板下的大火和猛烈的爆炸的描述,讓世人看到了一個美國人曾經向他的中國同事展示了怎樣的勇氣,以及對中國人民地無比忠誠。
最終,由於實在忍受不了眼傷病痛的折磨。在1897年2月17日的清晨,馬吉芬用手槍在醫院病房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他生前的要求,馬吉芬遺體身著北洋海軍軍服入殮,棺槨上覆蓋著巨幅的中國黃龍旗(後來這面旗幟被儲存於華盛頓的社會歷史博物館),運回他地家鄉華盛頓安葬,在舉行葬禮的那天,無數華盛頓市民自發趕來。為馬吉芬送行,向他們心目中的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
馬吉芬的墓誌銘是這樣寫的:“謹此紀念這樣一位英雄,他被他吝惜金錢的祖國剝奪了他所渴望的服役機會,只好將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和他地生命,奉獻給了另一面國旗下的人民。”
馬吉芬留下地關於大東溝海戰的記錄,成了美國海軍的重要歷史文獻和研究物件,甚至於對《海權論》地作者馬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因為馬吉芬地關係,美國海軍開始關注起大洋彼岸的龍旗海軍來,又因為北洋艦隊在美西戰爭前夕救助過不慎觸雷的美國海軍“巴爾的摩”號巡洋艦。贏得了美國公眾的極大好感,再加上中國兩次對日作戰的勝利。使美國國內普遍出現了“親華”的傾向,美國國會目前已經廢除了所有的帶有“排華”性質的法案,取消了對在美華工地一切限制。美西戰爭結束後。據美國情報機構透露給北洋軍情處地訊息,美國正考慮謀求同中國在海軍方面的“全面”合作。
聽完了江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