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都是不怎麼出門的,而今日的街頭顯得熱鬧異常,人聲鼎沸,記得前番這般人潮還是在童宣帥誓師北伐,百姓為大軍送行,但這一次卻不是這般原因,只因在一夜之間,雄州的大街小巷就貼滿了同樣的一張聲討檄文。
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擠在了人群的最前頭,腦袋一晃一晃的讀著檄文,“大宋自古乃禮儀之邦,善待異族,以和為貴,無道女真使者悍然屠殺延谷村全村婦孺,惡行累累,令人髮指,茲有楊凌楊都頭仗義出手,率兵盡誅賊子,我大宋雖清流名臣眾多,但不乏佞臣,竟將楊都頭囚禁,意圖謀害,奉首級與女真,膽怯至斯,猶不可諒,如此作為,豈不寒天下守家衛國將士之心,我煌煌大宋何時淪落到任人欺凌之地步,雄州鄉親父老當共同攜手,懲惡揚善,如此,方能聲張正義,還我一片朗朗乾坤……”
這篇檄文寫得很巧妙,作文者將一人之事上升到了國家榮辱層面上,很成功的挑起了雄州百姓的同仇敵愾之心,一時之間群情激奮,大宋自古國策乃是士大夫與君王共治天下,文風昌明,街頭巷尾皆可談論朝政,只要言辭不過激,官府便不會尋麻煩,而這個時代又沒有明朝廠衛那般完善的特務機構,所以言論空前自由。
後來的靖康之變前後幾年,讀書人更是跪於宮門,圍堵佞臣府門,官家迫於壓力,罷免了不少朝中重臣,由此可見群眾的力量的巨大的。
同為宋人,被異族屠殺,在場眾人頗有同病相憐之感,這時候一個書生舉起手中的摺扇,“豈有此理,真是豈有此理,我堂堂大宋竟被欺辱至此,諸位鄉親父老,女真這是欺我大宋無人了麼,小生不才,願去宣帥府遞上狀書,請願釋放楊都頭,為延河村村民雪恥,討回一個公道。”
這個時候,一旁的幾個腰膀臂粗的大漢同時響應了起來,“我等雖然未曾讀過幾年書,但也曉得這位公子說得有理,願與你同去!”
這個時候念檄文的老者在這個時候也挺身而出,大聲高呼道,“小老兒願同去……”
“對,同去,同去……”
一行人怒火熊熊燃燒,氣勢洶洶的往宣帥行府奔行去。
不遠處,楊可世身著便裝,沒來由的笑了一聲,“嘿,楊凌小子真是有一套,未曾想區區手段便激起如此民憤,宣帥迫於壓力,不知又該如何應對。”
一旁的行軍幕僚道,“那咱們放出的人是不是應該叫回來,否則若是被有心之人抓住把柄恐怕對將軍有所不利!”
“不必,俺倒要看看,直娘賊的到底要如何收場?”楊可世道,“楊兄弟不凡啊……”
做官做到童貫這一步,已然是位極人臣,更不用說掌了河東河北兩地經略宣撫使的差遣,開衙建府不在話下,而所謂的宣帥行府便是之前的雄州衙門。
只不過換湯不換藥,處理日常狀訴等案子全都去了簽押房,其他位置全是由宣帥以及府中幕僚處理軍政事務的地方。
童貫來了之後,此地環境大為改善,一派雍容華貴的景象,童貫剛剛此身,正在淨面,便聽到外間有吵鬧之聲,好像是發生了甚事,府中管家不讓外人進來稟報打擾,沒料到還是吵到了童貫,童貫不由得有些慍怒,便問道,“外間何人?”
只見沖沖忙忙的一個府中贊畫便跑了進來,“宣帥,大事不好了,城中百姓躁亂,大批前往帥府示威而來?”
童貫臉上微微變色,“可知生了何事,引得百姓如此?”
“目前還尚不知曉。”那贊畫只是如實稟報道。
童貫來回踱了幾步,然後道,“派府中親兵出去攔一陣,莫要被堵了府門,再派人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快去!”
“卑職遵命!”那贊畫說完之後慌慌忙忙的跑了出去。
童貫剛背過身,就見趙良嗣邁著急促的步伐走了過來,“宣帥,大事不好了……”
“住口,本帥已經知曉了,將府中贊畫都尋來,隨某到堂中議事吧。”也無怪童貫惱怒,近日以來,事事不順,一向養氣功夫極好的他都有些亂了心神,還在多年涵養不是蓋的,當下就收拾好怒容,變得波瀾不驚,只是優雅的嘆了一聲:“天空飄來五個字,這都不是事!”
請願百姓一路行來,規模越來越大,至今大約已經有數千人上下,這個數目還在不斷的增長,隊伍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向宣帥府行進而去,如此陣仗之下,街上行人閉戶,商人閉市,生怕有宵小之人趁此混亂之機行那渾水摸魚,趁火打劫之事,那個時候便不是請願,而是暴動了。
接到宣帥調令之後,勝捷軍遠遠的放了出去,在宣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