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一支,名徐夷,徐州之名即源於此地。夏禹治水時,把全國疆域分為九州,徐州即為九州之一。據《左傳.成公18年》記載,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宋國、楚國,秦時為彭城縣。秦漢之際,楚懷王、西楚霸王項羽都曾建都彭城。西楚霸王項羽代表了吞秦銜漢時期中國的一段歷史。其後期的楚漢相爭,是中國漢文化起源及形成的重要階段。歷史上的項羽雖然兵敗自殺身亡,卻仍以拔山蓋世的英勇氣概,被後世讚譽為英雄人物。
徐州戲馬臺是西楚霸王鼎盛時期建都的遺蹟,具有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遊人登上戲馬臺自然會聯想起項羽叱吒風雲的蓋世偉績和霸王別姬的悲壯故事。千百年來古臺建築屢廢屢建。古蹟重修,身臨其境依然能使遊人回味於人去臺空,雄風猶在的沉思之中。“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的故鄉,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兩漢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其中的漢墓、漢俑、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兩漢彩繪兵馬俑,是繼咸陽和西安兵馬俑之後的第三批重要發現。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封劉交為楚王,都彭城。東漢為彭城國。三國魏明帝時,始稱徐州。明洪武年間,改武安州為徐州直隸州,復建舊城。清代徐州為直隸州。清雍正11年(1733),升徐州為府。
徐州還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的故鄉,唐代白居易,宋代蘇東坡、文天祥,清代方孝孺、潘季馴;當代國畫大師李可染和著名音樂家馬可都曾在徐州任職或生活過。
徐州,東襟黃海、背靠中原、南瀕江淮、北扼齊魯,因地處南北要衝,有“南國重鎮,北門鎖鑰”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往往“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據史料記載,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大彭國彭伯益與西河武觀在彭城兵戎相見開始,到楚漢相爭、三國交兵,再到抗日戰爭中的徐州會戰,發生在徐州規模較大的戰役有400餘起,其較大規模的戰爭也達200多起。真可謂:“自古彭城列九州,龍爭虎鬥幾千秋”。
豐富的戰爭實踐造就了豐厚的戰爭文化,產生了大量的軍事家和經典戰例,使徐州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培育出一批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歷史上出自徐州或徐州籍的開國皇帝有漢高祖劉邦、南朝宋武帝劉裕等10位之多。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王侯將相不可勝數,故有“龍吟虎嘯帝王州”之稱。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30年代末,當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受到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殘酷蹂躪、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徐州這個古老而英雄的城市;再次成為軍事家的舞臺。當時的徐州位於華北與華中之間的交通樞紐,也是從黃海進入中原地區的通道,津浦鐵路與隴海鐵路在此交會,大運河也在附近穿過,有向四面轉用兵力的交通條件。中國軍隊如果控制徐州,一方面可截斷津浦路,將華北、華中兩地的日軍隔絕;另一方面,可保持中國軍事上的大動脈——隴海路,將日軍阻於津浦路以東,屏障華中,確保鄭州和平漢路,使武漢後方有充分的時間重新部署,有利於抗戰的持久進行。而日軍如果迅速佔領了徐州,就可以將南北兵力會合,沿隴海路西進,直取鄭州,並利用中州平坦的地形,發揮其機械化部隊的威力,沿平漢路南進,一舉而下武漢。南京失守後;中國軍隊在戰略上保衛軍事指揮中心武漢的重要屏障及前進基地,徐州勢在必守。日軍為打通津浦線,溝通南北兩戰場,並進而切斷隴海路,威脅平漢路側方,以作為進攻武漢的準備,對徐州亦勢在必得。
徐州,又一次見證了中華民族的一群優秀兒女們浴血奮鬥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見證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自平型關受挫後遭受到的更大一次慘敗的可恥下場,見證了中國軍隊自全面抗戰爆發後抗擊日軍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但這是一場以數十萬中華健兒的血肉之軀換來的一次來之不易的勝利,歷史將永遠銘記這一悲壯、偉大時刻。
讓我們再一次走進當年的徐州,去感受那血雨腥風和驚心動魄的150多個日日夜夜。以此,使我們永遠銘記共和國艱難的奮鬥歷程,緬懷為中華民族存亡而長眠那片土地之下的英烈們。
*第一章戰前態勢
日本帝國主義既然已經把可怕的戰爭機器啟動,現在又想讓這架發瘋般運轉的機器有所收斂,談何容易。侵華日軍在攻佔了中國首都南京後,其驕狂的氣焰達到了極點,各路日軍競相爭搶新的地盤,揮舞著戰爭的屠刀,在中國的土地上逞兇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