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內容可能要涵蓋數百年的歷史。
在這個漫長的時間段裡,人類經濟活動的主體從農民發展到白領,工具從畜力鐵犁到最新型號的電腦,我們對宇宙的觀察,從伽利略的手工望遠鏡,擴充套件到可觀測120億萬光年太空的光學望遠鏡,我們的資訊傳播,從馬車、驛站發展到了光導纖維。在這樣一段時間跨度巨大的文明史中,其內容必定是無比龐大的。
然而,複雜的東西往往只是表象,在事物的外在面貌背後,其真實的機理卻未必不能言說。
在經典的經濟學中,對經濟所下的定義為:“經濟就是遵循一定原則,在任何情況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費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動。”而這正是為什麼英國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依然能夠保持經濟強國地位的原因所在,其核心的因素就在於,這個國家在幾百年裡,一直堅守著經濟規律、始終如一地走在趨勢的尖端。
那麼,究竟是那些因素,才能夠滿足經濟的定義,符合經濟規律,符合宏觀趨勢,最終使一個經濟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現持續的高速成長呢?
總結起來,構成了成長動力的因素共有四條:
第一:資本化。
在長時期以來的教科書中,資本這個詞彙總是以邪惡的面目出現。而真實的情況是,在任何一種經濟體制下,任何一種國民經濟條件下,它都是最實在、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
我們知道,缺少了工人、缺少了資源、飛機不可能被製造出來,而沒有生產飛機的流水線、沒有工廠,也絕不可能造出飛機。然而工人的薪水、資源的消耗、工廠的建設費用,以及一切成本都需要在資本的支撐下才能完成。沒有資本,一切就都成了泡影。
正因為如此,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取資本,就成為了一切經濟體所夢寐以求的目標,而資本不會憑空誕生,假如能夠將那些實物資產財富貨幣化,也就意味著將它們賦予了購買力,把“死錢”變成了可以用來支援生產的“活錢”,這種將“死錢”變“活錢”的運作過程,就是資本化的真正含義。
在經濟活動中,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聚集起數量最龐大的資本,將其最有效地投入運營,就意味著誰能夠在競爭中抓到最多的好牌,成為最終贏家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金融化。
所謂的金融化,其實只是資本化的另一種形式,之所以將其單獨羅列出來,原因在於它有著獨特的手段。
我們都清楚的一件事情是,小到個人,大到國家,都有著可以預計的未來收入,而對於一個經濟體而言,未來的收入同樣是財富,然而,如果缺乏明確的手段將這種未來的收入流變活,那麼這些未來的收入便只能停留在紙面之上,既不能將其用來消費,也不能把它投入生產。
反過來,如果能夠透過一種手段,把這一部分收入變現,就能夠獲取可用的資本,透過擴大再生產,最終實現獲得利潤的終極目標。這種提取未來收入的手段,就是我們常說的金融工具,而在所有的金融工具中,最著名的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股票。
如果說,前面我們提到的資本化,是盡一切可能最大限度地將實物財富轉化為富有購買力的資本,是最大限度地將“死錢”變成“活錢”的話,那麼,金融化所指的過程則是——以證券、借貸等手段,將“未來錢”變成“現在錢”,前者是空間上的移花接木,後者則是時間上的斗轉星移。
總論:搶先者得以生存 四(2)
第三:市場化。
當我們談論到美國經濟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它的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聯想到它的自由市場,聯想到因此而帶來的長達一個半世紀的飛速增長。
在立國之初,作為一個新生的國家,美國並沒有那些古老社會中的繁文縟節,沒有那些古老社會中的重重特權。而這一點的存在,則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瞭解放。相比之下,在同一時期的法國,假如一個人要將貨物從西北部的魯昂運抵南端港口馬賽的話,那麼他所需要繳納的各種賦稅竟然要達到50多種,在這些稅賦之中,每一項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都有著法律上的依據,然而正是這種人為造成的市場壁壘,使得法國不僅在經濟上大大落後於身邊的英國與德國,更直接引發了民眾的反感,最終成為了引發大革命的導火索。
反過來,早在1787年的制憲大會上,美國就著力於建立一個橫跨全國的巨大共同市場,禁止對貨物的跨州流通徵收任何稅賦、更不允許人為地設立其他的限制。根據經濟學的理論,當市場化的程度足夠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