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吧。這個問題是存在的。一個戰場在歷史上不會只發生一次戰爭,將來也不會不發生戰爭。它之所以是戰場,是因為它集中了某些地理位置和地質特『性』等方面的有利條件,甚至還集中了某些缺點,可以牽制敵人的行動(例如一條河流把它截成兩半),這些條件決定它成了一個好戰場。因此,它過去是一個好戰場,將來也還是一個好戰場。既然不是隨便哪個房間都可以充當畫室,那麼,也不是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選作戰場的。有些地方天然可以做戰場。但是,我再說一遍,我剛才講的不是指地方,而是指人們模仿的戰役型別,是一種依樣畫葫蘆的戰略,也可以說是改頭換面的戰術,是再版的烏爾姆1戰役,洛迪2戰役,萊比錫3戰役,卡納埃4戰役。
1德國城市,1805年10月,奧地利將軍馬克在此遭拿破崙圍困,最後棄戰投降。
2義大利城市,1796年5月,拿破崙在此大敗奧地利人。
3德國城市,1813年,拿破崙和同盟軍在此城周圍展開血戰,以法軍失敗而告終。
4古羅馬地名。公元前216年,迦太基人和羅馬人在此一場血戰,羅馬人大敗。卡納埃戰役被軍事家譽為用包抄側翼戰術殲滅敵軍的範例。
我不知道今後還會不會有戰爭,也不知道在哪些國家的人民之間進行,但是隻要有戰爭,就還會有(從指揮官方面講是有意這樣做的)卡納埃戰役,奧斯特利茨1戰役,羅斯巴赫2戰役,滑鐵盧3戰役,且不談其他戰役。有些人明白表示了這種看法。施裡芬元帥4和法肯浩森5將軍預先制訂了一次卡納埃戰役計劃對付法國,他們效仿漢尼拔6的打法,把敵軍鉗制在整個戰線上,從兩側,尤其是從右側的比利時包抄過去;而貝納迪將軍7卻偏愛腓特烈大帝8的斜向戰鬥序列9,寧願打洛伊滕10戰役而不願打卡納埃戰役。還有些人講話比較婉轉,但是,我向你保證,我的老朋友,博貢塞耶(就是我前幾天給你介紹的那個中隊長,那個前程似錦的軍官)擬訂了一份普拉岑小型攻擊方案,背得滾瓜爛熟,並且把它儲存了起來,一旦有機會實施這一方案,他是絕不會錯過的,會向我們和盤托出。
1捷克城市,1805年,拿破崙在此大敗奧俄聯軍。
2德國城市,1757年,普魯士王腓特烈大帝在此大敗法國人。
3比利時城市,1815年6月18日,拿破崙在著名的滑鐵盧戰役中失敗。
4施裡芬(1833—1913),德國元帥,1891年至1905年任參謀總長。所定《施裡芬計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略計劃的基礎。主張在戰線側翼集中兵力進行包圍,力求速戰速決,認為正面突破不是致勝戰法。
5法肯浩森(1844—1936),德國將軍,著有多部兵法書。
6漢尼拔(公元前247—前183),迦太基統帥。公元前218年率部遠征義大利,是為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始。在坎尼戰役中敗羅馬軍。
7貝納迪(1849—1930),德國將軍,軍事理論家,主張泛日耳曼主義,把戰爭說成是一種道德義務。
8腓特烈大帝(1712—1786),普魯士國王。在位時維護農奴制,加強軍事官僚專制制度,擴大軍隊。曾數次發動侵略戰爭。嚴酷的紀律和機械的訓練方法對以後的普軍有很大影響。
9指用側翼和敵人接觸的戰鬥序列,洛伊滕戰役就採用這種序列。
10波蘭地名,今盧蒂尼河,1757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在這裡大敗奧地利軍。
要知道,一旦爆發戰爭,裡沃利1的中間突破還會再一次被採用。這種戰術不見得比伊利亞特2過時。再說,也只好搞正面進攻,因為誰也不願意重蹈七○年錯誤3的覆轍。進攻,只有進攻。不過有一件事使我大『惑』不解,我看到竭力反對這卓有成效的進攻理論的人都是些思想跟不上趟的人,可是我的一個最年輕的教官,名叫芒香,才華橫溢,卻提出要給防禦以應有的地位,自然是臨時的地位。當他舉奧斯特利茨為例時,大家十分尷尬,不知道怎樣回答他,其實這次戰役採用的防禦戰術只不過是進攻和勝利的前奏曲。”
1義大利地名。1797年拿破崙在這裡戰勝奧地利人。
2古希臘的著名史詩,相傳為荷馬所作。主要敘述特洛伊戰爭最後一年的故事。
3影『射』1870年法國將領在普法戰爭中模仿拿破崙的防禦戰術,結果遭到慘重失敗。
聖盧的這一套理論使我聽了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