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學校的責任和義務。諸如打掃衛生之類的活動是群體行為,如果冠之以金錢交易,那勢必會形成學生中盲目攀比,炫富,等不良風氣的滋生,因而,如何引導學生健健康康的成長,從小培養正確的愛國、愛家、愛勞動的人生觀,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於是勤工儉學基地應運而生,湖南漢壽太白湖小學校,由四個教學點組成,現有三十九個教學班,學生二千一百八十七人,教職員工六十三人。在駐校工宣隊的幫助下,學校革委會遵照偉大領袖毛爺爺關於“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偉大教導,自力更生建立了學農基地。
這個村響應政府號召給學校劃撥了勤工儉學基地二十餘畝。一九六八年,師生又在十一畝多的沙灘上,苦戰八天,挑出沙石一千多立方米,運進沃土一千五百多車,把這塊沙灘改成了良田。
這一仗打勝了,師生們到遠離學校十幾裡的八百畝沼澤地開闢水田。這裡是一片荊棘叢生、水鏽發臭,人們稱為“老醬缸”的爛泥塘。部分師生看了現場,思想上有些動搖。一小撮階級敵人也從陰溝裡爬出來吹冷風。面對這種情況,革委會組織師生反覆學習毛爺爺的光輝著作“老三篇”,學習大寨貧下中農“三戰狼窩掌”的英雄事蹟,提高了繼續革命的覺悟,增強了戰勝困難的信心。他們在深沒膝蓋的爛泥塘裡,在水涼刺骨的“老醬缸”中,斬荊棘,刨樹根,鏟高崗,填深坑,終於把爛泥塘變成了清水長流的水稻田,長出了“爭氣稻”。
一年多來,他們不怕路程遠,不嫌地塊小,開墾零散荒地二十多塊,共一十二畝,最小地塊只有三分大小。為毛爺爺的《五·七指示》,辦社會主義新型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養豬積肥多打糧,自力更生建豬場。學校在養豬造圈問題上,也存在著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激烈鬥爭。大多數人主張用自己的雙手建立深坑大圈。有的人貪大求洋,主張花幾千元弄個“合乎規格”的深坑大圈。針對這種思想,他們反覆學習毛爺爺關於大力發展養豬事業的指示和“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的偉大教導,深入開展革命大批判。大家認識到:走《五·七指示》的道路必須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原則,自已動手建大圈。這不僅是節省幾個錢的問題,而是堅持什麼方針,走什麼道路的問題。提高認識後,革命師生很快把三十九間深坑大圈建成了,節約經費一千餘元。
大圈建成了,飼料怎麼辦?他們發動全校師生利用課餘時間,上山、下地採集了青幹飼料一萬五千多斤,解決了八十三口豬全年的飼料問題。
走自力更生道路,貫徹執行勤儉節約的原則,為國家節省了資金,使師生受到了鍛鍊。
遵照毛、爺爺關於“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偉大教導,學校根據農村三大革命鬥爭的需要,在建立學農基地的基礎上,把教學與生產勞動、科學實驗緊密結合起來。他們把階級鬥爭和參加生產勞動的現場,作為上社會主義文化課的活課堂,把三大革命鬥爭實踐,作為上好社會主義文化課的活教材,開始跳出了“三脫離”的圈子,社會主義文化課越上越好。在治地勞動中,教師在現場講“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在老貧農的指導下,組織學生實地丈量,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他們還把政治課、語文課同戰地大批判結合起來,讓學生根據參加三大革命運動實踐,寫心得與體會。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擴大了視野,也豐富了知識,提高了社會主義文化課的教學質量。
在教學同生產勞動結合的基礎上,學校開展了科學實驗活動。去春水稻出苗後,水面長了一層青苔,蓋住了小苗,眼看小苗都有枯死的危險。師生們一邊研究,一邊請教老貧農。經過反覆試驗,用藥殺死了青苔,保住了小苗,獲得了好收成。為了培養革命師生為革命種田和科學種田的思想,他們在一畝三分地的基地上,大搞科學種田。他們的做法是:“八字憲法為指標,土肥種密打頭陣,精耕細作適時幹,邊學邊幹邊試驗”。在老貧農的幫助下,從改良土壤著手,揀出碎石,疏鬆土層,大積人糞尿等優質有機肥,精選水稻和南瓜良種,搞了雜交水稻試驗。播種後三鏟三趟,精耕細作,土松苗旺。除了增施底肥外,還適時地施了四次追肥。這塊地去秋共收了稻穀六千六百斤,南瓜三千斤,。縣教育局勤工儉學辦公室在全縣勤工儉學會議上,介紹了這個學校的經驗。
 ;。。。 ; ; 第五十七章美好歲月之勤工儉學【一】
說起勤工儉學我的感受頗深,本來學校的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