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周易》十卷、《尚書》十三卷、《毛詩》二十卷、《周禮》十二卷、《儀禮》十七卷、《禮記》二十卷、《chūn秋》二十卷、《公羊》十二卷、《穀梁》十二卷、《論語》十卷、《孝經》一卷、《爾雅》三卷,共計經、傳、序一百五十卷,一百四十二萬七千六百九十九字。

取下一卷《chūn秋》,信手翻開,不等細看,一列列文字就已浮現在腦中。

這份“遺產”真是太豐厚了……

神童所記下的東西自然已是王衝的記憶,但非常凌亂,不僅需要線索引導,還需要重新梳理。如今書在手,腦子裡也同時展開了一本書。只需要下些功夫,認認真真再學一遍,這十二經的內容應該就能梳理出來,完完整整刻在腦子裡,其中的學理也能領會透徹。

“那就讀書吧……”

王衝低聲而清晰地自語道,此時所想的讀書,已非之前所想的那麼輕浮隨意了。

置身於歷史之網,沉甸甸的真切感,讓王衝生起了抗爭之心,不是抗爭整張網,但也不止是為自己抗爭。

【1:所謂“祖宗十八代”,是有來歷的。《爾雅·釋親》曰:“生己者為父母,父之父為祖,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己”不算在十八代裡,以“己”為父而下,“父之子為子,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昆)孫,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2:成都石室十二經仿唐代開成十二石經,其中十經刻於孟蜀時代,《公羊》、《穀梁》刻於宋時仁宗皇祐年間,到了宣和時,又刻《孟子》,成為石室十三經,儒家十三經就此成型。四書五經只是儒家入門讀物,十三經才是儒家全套經傳,而首次彙集十三經的地方,正在成都。】

第二十八章華陽縣學

跨過廊亭相倚的萬里橋,遮蔽萬里橋門的甕城橫亙眼前,王衝卻沒感受到半分雄偉之氣。兩丈六尺高的牆面爬滿青苔藤蔓,頂端是奼紫嫣紅的斑斕綵線,左右延伸,勾勒出成都羅城的形貌。

四十里城花作廓,芙蓉開遍錦官城……

兩句本不相連,甚至本不出自此時的詩句在王衝腦子裡跳出來。城頭那斑斕綵線正是芙蓉,這還是宋時,真要在花蕊夫人那個年代,城頭就不是零零星星的花朵,而是密密麻麻的花叢,連起來也不是綵線,而是一道彩浪。

謝過了“驢的師傅”,身上也少了一百文大錢的負累,王衝一身清爽地進了成都府城,然後就被摩肩接踵的人浪淹沒。

今天是十一月初一,成都十月酒市之後,十一月又是梅市。名為梅市,實為繼二月花市後的又一場花市。男女老少頭插梅蘭蓉蓮,手持綠枝,朝著城東散花樓湧去。即便是歷慣了上一世喧囂人cháo的王衝也心神搖曳,恨不得去湊湊熱鬧。

既是花市,潘家也該來吧,被那對蘿莉……不,小娘子扯落的臉面還得找回來呢……

王衝甚至都開始找理由了,可這雜念轉瞬就消了,正事要緊,今天他是去拜會華陽知縣趙梓,然後再去縣學報道。

成都有龜城之名,城池和道路都是斜著攤開的,而且還是城套城。秦時張儀築少城和大城,隋時擴建,唐時築羅城,秦隋舊城成了子城。後唐又在城北增築羊馬城,後蜀改子城為皇城,在皇城內築宮城,到宋時王小波李順起事,宮城被毀,成都依舊有少城、子城、羅城和羊馬城巢狀。

城城之中,層疊瓦簷埋於叢叢翠綠柳槐間,街道不時被條條河溪破開,俗世喧囂染著一層沁人的靈秀之氣。

本為唐時禁河、後蜀御河的金水河是這些河溪中的主幹,王衝邁過跨在金水河上的石橋,步入成都府城的心臟地帶。這裡既有成都府衙,又有華陽和成都縣衙,相距都不遠。

一路行來,王衝感慨滿懷。上一世就有名言:“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雖然後來因為地震,又變成“成都,一座來了就走不脫的城市”,但成都之美,世人公認。而品味此時的成都,這話放在眼下才是正版。

不多時來到華陽縣衙,與城中民舍樓肆相比,縣衙破落不少。王衝到側門遞上寫有“華陽南灣學生王衝守正拜”的門狀,門子態度雖冷,卻沒伸手要錢。接了門狀,爽利地進去通報了,看來是被趙梓嚴訓過。

“小子謝過明公提攜……”

偏廳裡,王衝向穿著一身常服的趙梓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