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註釋】

①高子:齊國人,孟子的學生。②徑:山路。溪:人行處。山徑之 蹊泛指很窄的山間小路。③介然:本指意志專一而不旁騖,這裡是經常 不斷的意思。④為間:即“有間”,短時,為時不久。

【譯文】

孟子對高子說:“山坡間的小徑,經常有人行走便踏成了一條 路;過一段時間沒有人去走它,又會被茅草堵塞了。現在茅草也 把你的心堵塞了。”

【讀解】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話說天下大勢,規劃三國鼎立藍 圖。劉備聽完以後,離開坐位向諸葛亮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 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這“頓開茅塞”作為一個成語,其語源正出於孟子這裡,沒 有“茅塞”,談何“頓開”呢? 諸葛亮開劉備之茅塞,孟子開高子之茅塞,假如你我的心被 茅草塞住,又請誰來“頓開”呢?

恐怕只有靠自己了罷。

好在,“這地上原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魯 迅)

心路也是一樣。 多走走,介然用之,“茅塞”雖然不一定會“頓開”,但總會 有開啟的時候吧。何況,“介然用之而成路”,不被“茅塞”的可 能性也不是沒有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學而》)

“學而時習之”是不是心路的“介然用之”呢?

如果是,那孔聖人是不是能夠使你的“茅塞”頓開了呢?

………………………………………………

再作馮婦

【原文】

齊飢。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①,殆不可復。”

孟子曰:“是為馮婦②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 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③,莫之敢攖(4)。望見馮婦,趨而迎之。 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①復為發棠:重新勸齊王開啟棠地的糧倉賑濟災民。發,汗。棠,地名, 在今山東即墨南。過去齊國災荒時,孟子曾勸過齊上開棠地糧倉賑濟災民,所 以有此說。②馮婦:人名,姓馮.名婦。③嵎(yu):山勢彎曲險阻 處。④攖(ying):迫近。

【譯文】

齊國遭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 勸齊王開啟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

孟子說:“再這樣做就成了馮婦了。晉國有個人叫馮婦的,善 於打虎,後來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 很多人正在追逐一隻老虎。那老虎背靠著山勢險阻的地方,沒有 人敢去迫近它。大家遠遠望見馮婦來了,連忙跑過去迎接他。馮 婦挽袖伸臂地走下車來,眾人都很高興,可士人們卻譏笑他。”

【讀解】

士人們譏笑他什麼?

譏笑他重操舊業,又於起了打虎的勾當,而把自己做善士的 追求放棄了。所以,“再作馮婦”作為一個成語,是指人應該明己 見機守義,不應因環境而輕易放棄自己的追求與原則。簡言之.就 是不應“再作馮婦”。

但我們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裡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 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只是士人 們在譏笑他。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 救民嗎?

關於這個問題,朱熹有個解釋,他認為主要因為孟子說這話 的時候,是齊王已不願意用他,不願意聽他的話了,而孟子自己 也知道這個情況,已準備離開齊國了,所以才有這種說法。

可見,孟子說這段話時是處在一種矛盾的心態中,正如馮婦 再次打虎,“再作馮婦”一樣,不再次去打虎吧,眾人正有危難需 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棄了自己的追求與主張,且為士人 所譏笑。孟子也是一樣,不去再勸齊王吧,災民的確需要救濟。再 次去勸齊王吧,明知他不會聽,而自己正準備離開齊國,再去勸 他,不是又放棄了自己離開齊國的打算了嗎?何況,如果自己現 在還要去勸齊王,必然受到齊王身邊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譏笑。權 衡的結果,還是不準備去“再作馮婦”。其實,學生陳臻是瞭解老 師的處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師提出大家的願望後馬上又說 “殆不可復。”

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說出再作馮 婦的典故,是表明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