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下午3點多,遺物取淨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乾淨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雖然墓室不大,但儲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鬥8件,每組4件。司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小黃看著墓室,有些興奮的說道。
“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佔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緻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
“甗是古人用的炊具,類似於現代的蒸鍋,分上下兩層,中間腰身緊束。下部是鬲,一般是3箇中空的袋足,可以貯水。上部是透底的甑,用於放置食品,以讓水蒸氣蒸煮;上下層之間是有孔的箅。三聯甗由一件長方形甗架和三件大甑組成。甗架形似禁,面部有三個高起的喇叭狀圈口,可放置三件大甑。腹腔中空,平底,下有六條扁形矮足。外底有十字形鑄縫。架面飾蟠龍紋三組。分繞三個圈口,龍頭作側面形。兩端的頭朝下,中間的頭朝上。在一端蟠龍之前有一個獸面和一龍。龍的身尾均飾菱形紋和小三角形紋。架面四角分別飾以牛首紋,牛口向外。圈口周壁飾三角形紋和一週雲紋。甗架四壁也有精細花紋:長邊兩面各飾五組龍紋和六個大圓形火紋,兩者相互間隔。其下接飾大三角紋一〇個;短邊兩面中部各有一龍,兩側飾以大圓形火紋。主紋均以雷紋為地。在中間圈口的內壁有銘文二字。甑形制較大,口徑三三厘米。敞口,下腹急收,凹底,底有三個扇面形孔,獸頭半圓形空心耳。口下有兩條細稜,飾遊動狀的龍紋兩組,每組二龍。頭相對,以雷紋為地。在龍身的上下側分別填以圓形火紋。三件甑的口下內壁與兩耳下的外壁分別有銘文二字。”
擔心王鐘不明白,李老笑著解釋道。
“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汽柱甑形器實為汽鍋,汽鍋蒸雞,是一道美食。同樣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現,足以說明殷人對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裝飾品為數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有少數為觀賞品。玉石人是研究當時人的髮式、頭飾、著裝等的實物資料。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閒自在,生動傳神。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
小黃一臉興奮的說道。
“可有有價值的線索,或者有物品能夠證明墓主人的身份?”
李老沒有被挖掘順利衝昏了頭腦,反而,冷靜的問道。
“甲骨穴中出土的一萬餘片甲骨中,她就出現過兩百多次!而且武丁在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內容,包括婦好的各個生活側面:征戰、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後的狀況如何。足見武丁對婦好用心之深。”
小黃看了一眼資料,肯定的說道。
“還有什麼有力的證明?”
李老並沒有立即下定論,而是認真的問道。
“在刷洗那尊大鼎的時候,發現它上面有“司母辛”銘文。“司母辛”是祭祀時用的廟號,這就使我感到這座墓主人的身份應該不一般。因為據對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的考證,“司母戊”是商代一位國王的母親。那麼,“司母辛”就也可能是一位身份、地位都不一般的王室女性。後來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