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尼亞的數千年的文化一掃而空;另外一隻向東遷徙的印歐人在中亞附近分開,一支繼續向東最終到達中國;另一支向南進入印度後將創造出燦爛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後,制定了種姓制度:入侵者在剽竊了原住民的文化後被列為最高的種姓,二者文化的真正創造者,印度的原住民卻被列為最低種姓,他們被禁止識字和學習自己創造出的文化,最終,比中國起源更早的印度文明就在這種野蠻的種族隔離制度下逐步衰亡——因為被禁止學習就意味著政治人才的匱乏,所以印度歷史上基本沒有統一的局面,也沒有國家和民族認同感。因為這次遷徙對文明的破壞影響到了整個歐亞大陸。但進入中國的這支印歐人卻被婦好率領的商朝軍隊徹底地打敗了。初具規模的華夏文明在這場急風暴雨中屹立不倒,成為整個人類接下來近3000年文明的燈塔。
這也自然地解釋了西方人為什麼怕玄鳥。(由於華夏文明的圖騰是“玄鳥熊獒犬狼雄鳳鳥(雌為凰鳥)”,因此,在西方人的意識中,都懼怕“玄鳥”。)
在王鍾看來,這次戰鬥的意義,不亞於傳說中史學家歌頌的黃帝蚩尤之戰。”他還用一些間接資料說明這場戰爭的偉大意義:武丁時代征伐的外族,“與蹂躪印度文化的雅利安民族以及征服兩河流域的迦塞族有極其相近的文化關聯,並且有些血緣關係;他們雖沒有文字,卻擁有很進步的戰爭武器”,但“在這一時代,中華民族在西北邊疆打了一次勇敢的、勝利的自衛戰,這一戰奠定了殷商時代200年的文化生活,為東亞及太平洋區域建立了一個偉大文明的新基礎‘。
印歐語族人根本不把其他民族的人當人看,他們不是設法和他們打敗的民族融合,而是制定出種族隔離或種族滅絕制度:遠的說,有入侵印度的印歐人(即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近的說,有歐美人在非洲販賣黑奴和對美洲印第安人的屠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婦好對於華夏文明的貢獻足可與大明洪武帝相媲美,甚至更大,因為那時萌芽階段的華夏文明架構還很脆弱,如同一棵小樹苗,一場暴風雨就能將其摧毀;不像13、14世紀時已經有了深厚的底蘊和基礎,如同參天古木,雷霆風暴過後,挺拔依然。
從這個意義上說,婦好是我們種族和文明的拯救者。
王鍾眼前的畫面慢慢的褪去,一個巨大的玄鳥飛了起來,他飛舞著,高亢的叫著,讓王鐘不由想到大海中的精靈,海燕!
玄鳥雖然與海燕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是那樣的堅持拼搏堅持卻如出一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