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六十六章 禪茶一味,日本的茶禪之道!

“禪宗佛教在1192年從印度經中國傳到日本。僧人榮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禪寺。禪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階層,成為武士們簡樸的象徵,並且迅速滲入到日本生活中。它引發了茶道,對簡樸的審美,強調極強的自制力--可以說,禪是日本的靈魂。”

釋德印長老在路上為王鍾小聲介紹著日本禪宗的有關資訊。

“日本禪宗又被稱作為武士的宗教,禪宗之所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歡迎,乃至成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說主要與其修行方式以及幕府統治下的社會環境有關。另外,禪宗的許多宗教特質也被認為吻合於武士道精神。如禪僧視死如歸,生死一如的思想,對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神就影響很大。又如禪宗以寡慾質素為宗旨,要求禪僧克服營私縱慾的念頭,這與武士們提倡的廉潔操守也很相似。另外,禪宗把佛教的教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搬柴運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學,以心傳心,見性成法。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更受廣大武士的歡迎。

總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禮讓、勤儉、質素為主。而這些內容,幾乎可說全與禪宗的教義相契合,所以禪宗自中國傳入日本後,進一步激發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階層中廣為流行,乃至被定為完成武士人格修養的基本方法。武士們對禪宗的修行方式注重,禪宗的高僧可能得到幕府將軍和武士的尊敬、擁戴,無論是‘臨濟將軍‘,還是‘曹洞土民‘。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之一。

這也是我請你和我一起去的原因!”

“原來如此!”

王鍾明瞭的點了點頭,日本禪宗雖然是法源於中土,但是和當地的武士道精神融合後,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姑且不論他好與壞。但是對中日禪宗的交流來說,是一種隔閡。

所以釋德印長老希望王鍾擔任潤滑劑!

當雙方觀點尖銳衝突的時候,能夠出面進行調解,畢竟王鍾現在在日本武士心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王鍾和釋德印侍者的引領下慢慢的走進了有著禪宗庭院之稱的枯山水庭園。!

這座禪宗庭院在日本有著特殊的地位,因為日本的禪宗大德大多在此修行!

枯山水庭園是源於日本本土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環境氣氛中。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就能對人的心境產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樂、繪畫、文學一樣,可表達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許多理念便來自禪宗道義,這也與古代大陸文化的傳入息息相關。

為反應禪宗修行者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而是使用一些如常綠樹、苔蘚、沙、礫石等靜止、不變的元素,營造枯山水庭園,園內幾乎不使用任何開花植物,以期達到自我修行的目的。

因此,禪宗庭院內,樹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數筆即蘊涵著極深寓意,在修行者眼裡它們就是海洋、山脈、島嶼、瀑布。一沙一世界,這樣的園林無異於一種精神園林。後來,這種園林發展臻與及至——喬灌木、小橋、島嶼甚至園林不可缺少的水體等造園慣用要素均被一一剔除。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礫和自發生長與廕庇處的一塊塊苔地,這便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園的主要構成要素。而這種枯山水庭園對人精神的震撼力也是驚人的。

王鍾和釋德印長老漫步在庭園之內,這些在常人眼中看似普通的山石,在釋德印長老看來,卻到處充滿了禪韻!

這種震撼很難用言語說的明白!

在釋德印長老參悟山水之間禪韻的時候,以禪僧枡野俊明為首的日本僧侶也在觀察王鍾他們的一舉一動!

“枯山水。顧名思義,“山水”必有山有水。而“枯”則表示乾枯,二者合在一起。看似予盾,殊不知,那是日本最具特色的一種造園形式。所謂枯山水,就是沒有真的山和水,幾塊大大小小的石頭點綴在一片白沙之中,白沙表面梳耙出圓形和長形的條紋,看上去耐人尋味。欣賞時,需坐在庭前的過道上,慢慢觀望,細細琢磨,才能逐漸心領神會。簡而言之,那石頭代表山、島嶼以及船隻,白沙代表水,沙上的條紋則代表水的波紋。整體來說它就是一個有山有水有船的微型景觀世界。

“枯山水”庭園屬於禪宗庭園。禪是一種從人自身內部而不是外部尋求真理的信仰,禪僧一無所有,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每天都要久久地面壁冥想,以求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