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一十七章 摸金校尉,十六字陰陽秘術!

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

魯迅曾經說,“曹操設了‘摸金校尉’之類的職員,專門盜墓”。更為確切的記錄是,當時袁紹手下的名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在為袁紹攻伐曹操前釋出的檄文中說:“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這篇文字成為古今檄文的名篇。據說正犯頭風病的曹操看後,驚出了一身冷汗,頭立刻就不疼了。

根據陳琳的這篇檄文,曹操盜的應該是位於永城芒碭山的漢梁孝王墓群。

三國時代曹操的兵卒,應該是第一批走進漢梁王墓葬的盜墓者。漢梁王墓葬群的每一座墓都用大量上千公斤重的塞石封死了墓道。所以普通的盜墓賊就算找到墓葬的準確方位,也很難進入墓室。為了取得墓葬裡的寶物,曹操動用了龐大的軍事力量。但即便如此。進入墓室也不是件易事,士兵們要一錘錘地鑿,一點點地清理。陳琳在檄文中具體描繪了曹操親自指揮將士盜掘梁孝王陵墓的情景。文中說:“(曹)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水經注疏》中說:“操引兵入碭。發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曹操的部下進入墓室後看到了什麼,現已很難想象。據史料記載,曹操用從墓葬裡盜得的寶物,養活了手下的軍隊3年。西漢盛行厚葬之風。但凡家境殷實的,少不得帶些財寶到另一個世界,何況坐擁三百里江山、富可敵國的梁孝王等八代九王?

據傳陳琳在袁紹失敗後,歸附曹操集團。曹操曾經對陳琳在此文中揭露他祖上的行為表示不滿,對盜掘陵墓的批評卻似乎持預設態度。所謂“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的設定,或許確有其事。由此看來,曹操盜墓是個不爭的事實。

盜墓盜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來盜墓者這個道理。於是,曹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統治者。公元218年。他頒佈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要知道,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張節儉。據說,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縊”。宮廷中的帷帳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用,不可換新的。

其二,為了防止盜墓。大概是因為自己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也曾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他不願重蹈覆轍,所以一再要求“薄葬”。這個說法比較可信,他的兒子曹丕就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郭太后也說:“自喪亂以來,墳墓無不發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鄴城所有的城門全部開啟,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嘆,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有了更深的認識。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那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的時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隱秘的辦法處理後事,也是迫不得已。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一千多年過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寢仍未現蹤跡,也許永遠是個謎中之謎。

之後,有盜墓者以摸金校尉之風水方法盜墓,皆稱為“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要擅長找墓,掘開墓時,在墓室內要點上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始摸金。如果公雞啼蠟燭熄滅了,財物必須放回原處,恭敬磕三個響頭,空手回去。雞鳴燈滅不摸金。墓室只准進一次,方不可再進。如果遇到同行,互相扶持,但由先來者先選取明(冥)器。

摸金校尉們幹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