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六十一 清王朝欽天監,洋和尚湯若望

秦始皇二度毀“王氣”

100多年後,又一個更強大的皇帝——秦始皇嬴政領導他的大軍,以席捲天下的氣勢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建立了豐功偉業,秦始皇躊躇滿志,以為天下形勝唯有黃河之險、崤函之固,只要銷天下所有兵器,遷六國豪強於關內,便可以掌控天下,使秦的鐵桶基業萬世不頹。誰能想到,有關“金陵王氣”的訊息還是傳到了他的耳朵裡,於是金陵發生了關於王氣的第二次風水事件。秦始皇心想:“你楚威王可以埋金鎮王氣,讓楚國國運延長了100多年,我也同樣有辦法,我要把那裡的王氣全部洩掉,讓它統統隨水流走!”

秦始皇決定:一要鑿方山,斷長隴,引來寶華山和東廬山的兩股河水,在方山腳下匯成秦淮河,將金陵的王氣沖刷到長江裡自然流洩掉;

二,要在王氣充盛的鐘山裡埋藏大量金人等寶物,來鎮壓王氣,以達到“厭勝”的目的。

什麼是厭勝?就是用金器、鐵器、玉器建塔、埋臘鵝、堆土山等多種方法來鎮住地氣,使它難以同人發生感應。不過,還有傳聞說秦始皇並沒有真的埋金,而只是假裝在山中埋金,他在金陵崗上豎了塊石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後,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獲得,富了一國。”秦始皇心裡說:“誰想要黃金寶物誰就去挖吧,等你們把東西南北所有的山挖遍了,金陵的龍脈挖斷了,王氣也就讓你們金陵人自己給廢掉了。”

然後,秦始皇恐怕金陵王氣洩得不夠徹底,又把金光閃耀的金陵邑改為堆放軍馬草料的秣陵縣,連財氣也不讓它留下。由無比尊貴的“金”到低賤卑微的“秣”,這不是有意貶低古金陵嗎?秦始皇也許早忘了,他的祖先當年也曾為周天子養過馬呢。

先不說這一王一帝的做法到底對“金陵王氣”鎮了多少,洩了多少,倒是他們自己卻沒得到什麼好下場:楚威王在金陵埋金後只活了五年;秦始皇下令洩王氣後在返回咸陽的路上就得病死了。

這就是斬斷龍脈的氣運反噬,反噬之下,不論是一方霸主,還是祖龍都魂歸地府,他們不可一世的王朝也消失在歷史洪流當中。

隨著對“金陵王氣”憤憤不平的兩代帝王先後辭世,500年後金陵最終還是出了位天子,那就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帝孫權。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立了吳國,但他權衡再三還是把都城設在了南京,成為第一個把都城建在這裡的帝王。從此以後,金陵的王氣一發而不可收拾,後來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四代,也紛紛以“金陵王氣”為天命來金陵定都,這就是南京有“六朝古都”之說的由來。

清朝欽天監雖然沒用斬斷金陵龍脈這樣的壯舉,但是也做過不少斬龍破穴的事情,最後導致龍脈被斬,也是因果迴圈,報應不爽。

不過清朝欽天監和其他朝代的欽天監還是有所不同的,因為清朝欽天監的監正不是中國人,而是一些洋和尚。

第一個擔任欽天監的洋人不是別人,正是西洋傳教士湯若望,從順治以後,至道光年間,所有的欽天監都是洋人擔任。

清政府上臺,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編制新曆法頒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舊曆。多爾袞命令欽天監官員負責新曆法的修訂。當時欽天監官員使用中國傳統的大統歷和回回曆,推算出天文現象出現的時間與實際發生時間差距較大,影響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多爾袞對此十分不滿,召見湯若望詢問有關技術問題。透過同年八月對日食時間的測定,三種曆法優劣頓現,漢、回曆法分別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測算結果絲毫不差。清政府當即宣佈採用西洋新法,將新曆書賜名“時憲曆”,不久湯若望接任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家天文臺的臺長。能推算曆法的人在被當時被認為懂占星術,受到官員和民眾的崇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