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此時楊興如牛釋重,心病頓消,滿心喜悅又上眉梢,一反連日常態:“楊忠何在”。“你立馬召集一干人等,火速組織執行”。生怕遲中生變。

其實他根本就不用再擔心。

七日過後。

賦糧如期押送山東首府。

餘糧全數監督撥付各鄉賑災,災民盡得救濟。

涉嫌拘押所謂抗糧抗稅者視情全部釋放或予歉意補償。

般陽縣民眾群情激昂,全縣上下一片歡呼。

轉眼初春,天旱持續,河床露底。致遠又集家底,承修城北五里河橋,日出工百人,乃至數百。挖、掘、填、埋、購、運土石材料,管吃住。帶動了全縣鄉紳富豪紛紛作為,般陽經濟為之一振。

第三年春,可就壞了,天干地裂,草木不想重新發芽,有的人家衣食無望,背鄉離井,他鄉謀生計了。致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乾脆,賣地吧。

這世上,有權有勢有錢的大有人在,靠發民難之財的大有人在,為富不仁者大有人在。

致遠依仗得天獨厚的四千餘畝良田,換來了大把大把把金銀和十數萬石外購、兌換、典當私家存糧。一併全數捐獻,為般陽百姓繳納了第三年皇糧稅賦。此情此義,感天動地,譽滿九州,錄在了大明史冊。

(四)之四師徒跡滅。大旱第三年入秋,般陽城至青州府的交界望暮山千松嶺。出現了令人匪夷所想的事。

望暮山在般陽東北三十里,是去青州必經咽喉險要,走出此山就進入青州地界。當年齊王巡察此山,正逢夕陽西下,站在山巔西南望去,遠遠河水像一條銀線,逶蔓北下,丘陵山巒,籠罩太陽餘輝,落霞飛鶩,景色壯美;盡收眼底。興奮之餘,遂取名望暮山。

望暮山東面就是千松嶺。

千松嶺。蒼松翠柏,隱天蔽日之中,有一寶塔寺。

寶塔寺,分前後兩個大院各貮畝有餘。

前院正中,青磚砌就六合古塔一座,已有千年歷史。共六層,各層層視窗四開,玲瓏剔透,傲視山野,前置石鼎香爐,供善男信女點燃香火。

後院禪院,禪堂分南北,左右廂房主宿,東北西北角門通向寺後。

禪院東牆以外是陡坡,陡坡以下是一條深溪,平日溪流淙淙,雨後山洪奔騰。

寺院大門以外,有一座圓拱石橋連線兩邊。

那一邊是沿河大道,與山溪幽谷並行。進山口通往深處。

與寶塔寺門隔溪相對有座古驛,遠看二者成龍門形狀,故此古驛相鄰有一個客棧取名龍門客棧,專門接待過路客商。此處溪流人稱為龍門溪;圓拱石橋人稱為龍門橋。

往年,這裡香客不斷,客棧前面路上,車水馬龍。有人坐轎騎馬,有人推車挑但,更有喜山樂水者踏歌尋趣,或寄於寺,或宿於棧。不但香火旺盛,客棧生意甚是紅火。

如今大不相同,三年大旱,一年不如一年。真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非但香火生意俱滅,人煙也罕至了

龍門客棧主人一家,捲了鋪蓋,收拾了什物,遠投他鄉了

寺裡僧眾缺了施主施捨紛紛另尋善緣,留守師徒二人,把眾人所留用盡後,正謀劃出走良方。

盛夏的中午,乾燥炎熱,師徒二人開開西北角門,好叫山風近來,可是一絲風也沒有。二人只好坐在門口搖起蒲扇,聊起家常。

“我當年十歲孤兒一個,流浪到這橋頭,貪玩掉到龍門橋下,多虧師傅你救了我,又幫我採藥治療,收我做徒,今輩子我也忘不了你的恩德”。徒弟戒藏言道,〃今天整整十年了,明天我們要離開這裡了,我情願還是跟著你,好照顧你,好報答你的救命之恩啊。”態度很是誠懇。

“是啊,那年橋下水夠大的,要不是我的水性最好,別人還真救不了你呢,”師傅戒存似乎在想當年舊景的樣子。接著又說,這年頭啊,出家人最苦了。衣食沒有著落,攀親投友嗎,沒有。成家立業吧,無望。現在咱們倆又沒有管束了,乾脆,明天我們一起走,皈依世間,活到那算哪吧,反正師傅在這裡待夠了。”態度表現得非常堅決。

“師傅你今年三十歲,我今年二十歲,我們出寺後找一份營生,也和世人一樣娶妻生子,該有多好。”“你我身強力壯,找個營生事做,豈不容易,只是世事難料啊。”“可也是的,師傅你不就是為了一點小事,才降職使用於人嗎。”戒藏不經意提到了寶塔寺一件舊事。

兩年前戒存升為持事僧執事,有進香父女二人因雨滯留,其女貌美引起俗欲雜念予以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