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是新七大奇蹟之一,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釋出資料,歷代長城總長為.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佈明長城調查資料,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新七大奇蹟之一,並在“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由於是網上投票評選,中國的人口眾多也讓長城佔了些便宜)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臺的遺蹟。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萬里長城-古代名稱
兩千多年來,中國各朝各代在修築長城和記載長城時,所使用的名稱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時楚國用過。
塹、長塹、城塹、牆塹:這幾種稱謂基本上相互通用,從戰國時期直到明代幾乎全都使用過。
塞、塞垣、塞圍:在史書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況有兩種意義:一是表示關口要隘,二是表示長城。
長城塞、長城亭障、長城障塞:這些稱謂在史書當中很常見。
壕塹、界壕:是長城建築的一種形式,而界壕則是金代長城的專用詞。
邊牆、邊垣:將長城稱之為“邊”,主要是明朝。中國古代,多將中原各地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地域稱之為“邊地”,明代則將在這一地域修築的長城稱之為“邊牆”或“邊垣”。
萬里長城-歷史沿革
起源
長城始建於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線起來,並加以擴充套件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餘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