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4章 那是他?

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

綜上所述,楚、齊、魏、韓和中山國之所以在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其他諸侯國的進攻。

漢朝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于為閼氏(即王后),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明長城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

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

(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

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築長城,至此基本無有帝王大規模修築長城。

唐朝

唐長城牡丹江邊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國務院正式把中國長城遺址牡丹江邊牆三段列入中國長城資源調查專案的一部分,這就意味著有著“唐長城”之稱的牡丹江邊牆,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龍江省第一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專案。

牡丹江邊牆是渤海時期為防禦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築的一條防禦體系,是和中國長城具有同等性質的軍事防禦工程。經過調查發現的牡丹江邊牆長約100公里,由三段構成。牡丹江邊牆一段長50公里,位於三道關一線,東起江西村西溝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終止於西大砬子北坡。牡丹江邊牆二段長30公里,位於寧安江東段,起自寧安鎮牡丹江向北轉彎處右岸,向老虎洞溝轉向東南繼續發展,調查終止於寧安良種場東側。牡丹江邊牆三段長20公里,位於鏡泊湖,起自城牆砬子對岸湖邊,越過湖邊山,穿過201國道,在江山嬌林場東南側山上向東南發展。

據悉,牡丹江邊牆於2006年被批准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2008年開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開始組織文物保護專業隊伍對牡丹江邊牆三段進行更深入調查,從而進一步瞭解牡丹江邊牆具體長度等概況。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長城”之譽的牡丹江邊牆與秦長城一樣已被正式列入中國長城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而又儲存段落或遺蹟較多的古長城,原長度1000多公里。

關於齊長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靈公二十七年),《左傳》上記載:“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這是齊國在平陰修築的一道防禦工事,防門後來一直是齊長城的一道重要關口。《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修建的記錄更清楚了。大概是從春秋戰國開始,到齊威王和稍後建築完成的。齊長城是西起濟南長清區,東至青島市黃島經濟開發區,橫穿山東半島。

春秋戰國時期修築的齊長城和楚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長城。其中的千里齊長城距今已2500多年。齊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遼寧境內的